随着全国各省市中小学寒假安排的陆续公布,一些家长们发现,与北方动辄四五十天的长假相比,南方大部分地市的寒假时长普遍集中在3到4周,显得“缩水”不少。


其实,中小学寒暑假的制订并非一个全国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日期,而是兼顾了气候特点、教学规律的综合性决策过程,是一个高度符合气候适应性和教学规律的体系。各地通过调整寒暑假的长度,来应对不同的气候挑战,同时确保总教学时长的完成。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每学年共39周。一至八年级新授课时间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九年级新授课时间33周,第一学期复习考试时间1周,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3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且无全国统一的具体放假日期,由各省市教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同时,寒暑假也需要考虑气候与地理因素。
记者梳理发现,在东北地区,黑龙江、辽宁等省暑假天数约为7—8周,寒假天数约为6—7周,寒暑假总天数在95天左右;在华东地区,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暑假时长约为8周,而寒假约为3—4周,寒暑假总天数在85天左右,在广东、海南等华南地区,暑假天数为8—9周,寒假天数为3—4周,总天数为85天左右。
因此,总体来看,北方地区寒假较长,比如辽宁省中小学寒假长达45天,南方寒假较短,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寒假只有25天;暑假则南方较长,比如广西暑假长达63天,而黑龙江省暑假约为46天。从全年总量来看,全国中小学的寒暑假总天数确实相差不大,基本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