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界的'恒大'已经存在了,只是还没爆雷。”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接受新浪财经 CEO 邓庆旭采访时,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发表了如上看法。
这句话犹如投入汽车圈的深水炸弹,这位被业内称为“保定车神”的大佬,用他一贯的直率风格,再次用金句出圈。
访谈中,谈及中国电动车发展时,魏建军既当夸夸团又当找茬组。他肯定了中国车企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却话锋一转指出:现在汽车产业比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海外市场的合规生存能力。
面对新能源行业“虚火过旺”的质疑,他痛批某些车企不是在造车,而是在玩股价过山车。魏建军强调行业应关注利润,“企业需健康发展,不能过度被资本裹挟”魏建军指出“部分主机厂过于追求市值与股价,却忽视了商业基本逻辑,需盈利与造血以持续投入。”
魏建军指出,汽车行业中部分企业依赖资本输血而非自身盈利能力维持扩张,例如通过财务造假美化报表,或通过低于成本价销售抢占市场,形成虚假繁荣。
末了,魏建军再次强调,长城愿出资对主机厂进行全面审计。
中国汽车要迎来“恒大时刻”?
数年前,恒大集团曾通过高负债、高杠杆扩张掩盖财务风险,最终导致系统性危机,首富许家印锒铛入狱,留下满地“保交楼”的故事。
直到今天,恒大从顶峰瞬间滑落的后遗症还没结束,因此这一论断引发了网友热议。
如同地产行业一样,汽车行业同样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造车需要建工厂、买设备、研发新技术、聘用数以万计的员工、组织各个功能不同的办公单位... ...即便起步都需要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投入。
而与一众“传统企业”研-造-卖的流程不同,部分企业,尤其是部分“新势力”不是依靠产品竞争力驱动,而是通过持续的多轮融资或强化市值表现来维持运营,这是形成车企“资本泡沫”的根源,从表现上看,它们通常负债率高企,吃了上顿还要等下顿。
这种“卖一辆亏一辆”的商业模式叠加融资断档,直接导致账面现金流仅28.4亿濒临枯竭,在资本输血戛然而止之后,银行抽贷成为压垮威马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威马为例,这家昔日新势力“销冠”的三年累计亏损183亿元、拖欠供应商超60亿元债务、228亿元融资灰飞烟灭,甚至被爆出连流量费都无力支付。
但显然,以威马这类企业,不论是实力和履历都远远达不到“恒大”式的标准,那么谁是魏建军口中汽车界的恒大?
众人莫衷一是,但有一个名字出现的频率超高。
魏建军口中的“恒大”是谁?
“要是鬼火灯笼,不吹留着过中元节吗?,访谈中魏建军再次提及“常压油箱”事件。不少网友认为,跟长城颇有“恩怨”的比亚迪,正是魏建军口中的“汽车界的恒大”。
那么,我们来看看比亚迪的负债。
截至去年底,比亚迪的总负债为5846.6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51%。而在总负债中,应付账款达2416.43亿元,占比约65%,这部分主要是供应链账期延长形成的“类无息贷款”,有息负债仅占负债总额的4.9%。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比亚迪具备销量增长与全球化战略支撑负债可持续性,融资主要用于全球化布局,而非短期偿债压力,而持续增长的国内乃至全球销量也为风险做好了背书,目前国内主机厂销量榜榜首依旧是它,而在过去的2024年,比亚迪也以427万辆的销量打入了全球车企销量排行榜的前五名。
这也解释了尽管比亚迪资产的负债率74.64%较高,但市场的态度仍旧非常乐观。
实际上,放眼全球,如今车企的高杠杆是普遍现象,如2024年上半年大众负债率为70%,通用75%,而福特负债率则达到了84%。
因此笔者认为,魏建军说的“汽车界的恒大”可能是某一中国车企,也可能是多个中国车企。
魏建军的“恒大”另有其人
车企普遍认为2025年会是中国车企的分水岭,从小米的一场标志性的车祸开始,今年车圈的氛围已经快速变得更加阴郁。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高速发展中暗藏隐忧,与房地产巨头暴雷模式存在相似风险的行业乱象,确实值得每一个汽车人高度警惕。
首先需要警惕的是财务信息可信度危机。威马在三年内累计亏损达183亿元的情况下威马仍通过资本运作维持虚假繁荣景象。即便在破产前夕,有媒体报道造车新势力威马汽车宣布从10月起对基层员工按70%薪资发放,管理层工资则按50%发放之时,威马创始人沈晖的2021年年薪仍旧高达12.62亿元。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隐患在于盲目扩张与自主盈利能力的失衡。部分企业过度依赖外部资本输血,形成了融资-烧钱-再融资的恶性循环,这种脆弱的资金结构使得企业抗风险能力近乎于零,与地产行业资金链断裂的传导逻辑惊人相似。
还有一个突出矛盾,体现在营销浮夸与价值错位的恶性循环。某些企业将重心放在市值炒作而非技术沉淀上,肆意使用极限用语、诋毁竞品、营销高管IP、包装概念、伪造数据,存在明显的投机主义倾向。
这种背离产品本质的价值扭曲现象,与当年的恒大何其相似。
5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将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力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整治 “内卷式”竞争。
电车君看来,魏建军这次开炮目标是谁根本不重要,忠言逆耳,有心无心的行业从业者不妨都深度给自己来次CT扫描。中国汽车产业确实需要这样的冷思考——当我们沉醉于销量榜单时,是否忽略了商业伦理的底线?当资本盛宴推高股价时,是否透支了产业未来?那些用价格战换来的市场份额,会不会变成饮鸩止渴的毒药?
汽车史140年,中国汽车史72年,都讲明了一个道理。
行稳,才能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