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试驾新能源车时,都会被销售演示的“自动变道”“智能跟车”等功能惊艳到,但回到现实场景中,这些功能真能像宣传的那样让人省心吗?根据懂车帝实测数据和真实车主反馈,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更像一位“新手副驾”——它能帮你分担压力,但绝对不能完全放手。
汽车
日常通勤中,L2级辅助驾驶确实能提升安全性。比如特斯拉Autopilot的自动紧急制动(AEB)功能,在高速场景下可减少约40%的追尾事故;小鹏P7i的车道保持系统能通过摄像头精准识别车道线,在驾驶员分神时自动微调方向盘。但问题在于,这些功能存在明显短板。某车主曾分享,他的Model 3在暴雨天气下因摄像头被雨水遮挡,突然退出自适应巡航,差点引发追尾;另有极氪007用户反馈,在无标线乡村道路上,车辆的自动泊车功能直接“罢工”。
极端场景下,系统的局限性会彻底暴露。2025年3月的小米SU7高速碰撞事故就是典型案例——车辆以116km/h时速开启智能辅助驾驶,却在碰撞前2秒才发出警报,驾驶员根本来不及接管。更值得警惕的是“人机协同漏洞”:部分车主因过度信任系统,在高速上刷手机甚至睡觉,完全忽略了“驾驶员始终是责任主体”的法规要求。某车企技术人员坦言:“智能驾驶的算力安全系数只有100%和0%,哪怕99%的时间表现完美,那1%的失误也可能致命。”
汽车
不同品牌的系统表现差异巨大。以领克08EM-P和比亚迪唐DM-i的对比测试为例,前者在高速变道时能提前预判旁车意图,28次变道仅失败1次;后者则因决策保守,27次变道中有5次失败,甚至在遇到旁车轻微动作时就放弃超车。在复杂泊车场景中,领克08EM-P能精准识别狭窄车位的柱子和排水井,而比亚迪唐DM-i三次尝试均未成功。这些差异背后,是硬件配置和算法逻辑的差距——领克采用双芯片备份设计,比亚迪则依赖前置三目摄像头和12个超声波雷达。
消费者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是把“辅助驾驶”当“自动驾驶”。尽管工信部已明确要求车企禁止夸大宣传,但仍有销售人员在试驾时暗示“手轻搭方向盘就行”。事实上,目前国内所有量产车型的智能驾驶等级均未超过L2,这意味着驾驶员必须全程监控系统,随时准备接管。某车主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在启用小鹏G6的智能辅助驾驶时,与逆向行驶的三轮车相撞,而系统全程未触发警报——事后车企解释称,该功能仅适用于“本车直行时出现对向来车”的场景。
汽车
给普通消费者的建议很简单:别神话技术,也别轻信宣传。如果经常跑高速,可以优先选择AEB响应速度快、车道保持逻辑果断的车型;若主要在城市通勤,则需关注系统对行人、电动车等“长尾场景”的识别能力。更重要的是,每次上车前务必确认本地是否已开通相关功能——某新势力品牌曾因高阶领航包未在全国推送,导致车主在偏远地区遭遇系统退出。记住,方向盘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比任何黑科技都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