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战略的精准引领与企业不懈努力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在新能源领域成功绕开了美日欧传统燃油车的优势壁垒,不仅实现了核心技术的弯道超车,更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了非凡的竞争力。
谈及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我们不得不提“三电”系统——电池、电机与电控,以及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这两大智能领域。相较于传统燃油车对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的依赖,电动汽车的这些技术成为了新的制高点。而中国在这些领域,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优势。
以动力电池为例,中国在研发与制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便授予了面向大规模产业化的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其中单晶镍钴锰三元材料、气电解耦安全防控技术、以及电芯单体缺陷率十亿分之一的DPPB级趋零缺陷制造技术均为国际首创,不仅引领了全球汽车工业的核心零部件技术发展,更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
产业链的优势,正是建立在这些核心技术之上的。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任何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都难以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回顾传统汽车产业,我国在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上缺乏核心技术,导致产业链供应链未能充分壮大。而欧洲之所以拥有奔驰、宝马等全球知名汽车品牌,离不开博世、大陆等一流零部件企业的强力支撑。
在全球汽车产业合作的新格局中,跨国车企的角色正在悄然转变。大众、斯泰兰蒂斯等企业纷纷入股中国的小鹏和零跑汽车,从传统的技术、产品和品牌输出者转变为引进者,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电动汽车技术的崛起得到了国际认可。而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之强。
更有意思的是,有外媒报道称,中国正在鼓励汽车制造商向海外工厂出口“拆卸套件”,即在国内生产汽车的核心关键部件,再在目的地市场进行组装。这一消息虽然引发了诸多猜测,但无疑也间接证明了中国电动汽车在核心技术上的实力。
面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产业变革的压力,以及车企对流量的迫切需求,汽车舆论场变得空前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需要保持冷静与理性,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对产业发展有准确的认知和判断,是企业在竞争中找准定位、赢得优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