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月的成都,吉利搞了一场看起来很“学院派”的事儿——“2025吉利汽车创新设计营”正式开营,同时也官宣了“吉利设计・银河创想者计划”的启动。
”
作者|周 展
编辑|周 展
视觉|慢 慢
听上去是一场有点无聊的高校学术会议?但这背后,其实是吉利的又一盘大棋:从当年的吉利大学到如今的吉利学院,中国汽车产业卷完产品、卷完价格之后,目光已经聚焦在了人才和设计体系的搭建上。我们常说“设计是软实力”,但在当下这个内卷和出海并行的节点上,设计反而成了最硬的牌。
不做“讲设计”的人,要做“种设计”的人
在吉利这场夏令营活动里,“以赛促教、以赛促产”是一个高频词。说白了,吉利的目标不是开一个漂亮的展板和新闻发布会,而是想把设计真正带进产业流程中,甚至带进校园课程表里。这背后有个不言而喻的现实:中国汽车要想真正打响“设计出海”,不能只靠几个全球设计中心,靠几个海归设计师“空降”,而是要形成完整的、健康的、能自产自销的人才闭环。
过去几年,中国车企在产品形态和设计语言上快速“去BBA化”,比如银河的“飞檐虎视”、极氪的“都市锋芒”,就是从“模仿”到“表达”的一次转向。但设计力不是PPT上的“美学标签”,而是需要几十年慢慢培育的人才梯队和方法论沉淀。
吉利试图建立的就是这么一个平台:
既把高校里的设计新苗请出来,让他们在一线项目中“接地气”;又把经验丰富的产业导师请进来,用实战教学打通设计和产业之间的断点。
一场“设计拉练”,也是一场产业预演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夏令营请来的导师阵容,并不是走过场式的“挂名”,而是真正参与项目全过程的“陪跑”。从柳冠中这样的老一代工业设计导师,到深度参与全球爆款车型打造的吉利在职设计师,阵容不可谓不豪华。
这不是简单的授课,而是一场“设计拉练”。青年设计师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理想中的“艺术命题”,而是要基于吉利真实车型、平台、用户场景做创作。这种模式,其实更像是提前感受设计流程中的“痛感”:预算、量产、法规、交互、工程配合……这些现实限制,恰恰是过去教育体系最容易回避的部分。
而吉利要做的,是打破这种隔阂,让“设计力”从学院走进产业逻辑,从概念走向落地。
从“设计中国车”到“让中国设计走出去”
如果说夏令营是短期激励,那吉利正在搭建的是长期体系。
我们可以从它提出的“设计即战略”“三个根植于”等术语中,看到吉利已不满足于“做得好看”,而是要“看得出是吉利的”。这才是品牌溢价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飞檐虎视”“三潭印月”这样的设计符号,不仅仅是元素的堆砌,而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反向出口”尝试。吉利希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全球用户面前树立起一种“既现代又东方”的审美体验。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野心:中国不只是造车强国,更要成为汽车设计强国。
而设计的全球化,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全球化。此次设计营的外籍导师阵容不容小觑,背后既是对吉利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体现,也是未来为“走出去”输送跨文化设计力量的预演。
为什么是吉利先做这件事?
也许有人会问,这种设计营为什么不是由新势力来搞?毕竟他们更年轻、更激进。
但答案也许正好相反——只有经历过从“0到1”到“1到100”的完整产业周期的企业,才更知道“设计力”到底意味着什么。
吉利不是在“尝鲜”,而是在“补课”。从过去十年吉利在设计上的进化路径来看,无论是收购沃尔沃后的全球化设计资源整合,还是银河等品牌体系的美学重塑,吉利显然已意识到:设计早就不是附庸,而是主导。
与其说这次夏令营是一次教育活动,不如说是一次“未来产业链生态”的演练。从高校到产业,从项目到产品,从设计灵感到用户共鸣,吉利正在试图拉出一条完整的设计价值闭环。
设计力,是中国汽车新“内核”
在AI辅助设计、跨平台融合趋势不断加速的今天,汽车设计的定义早就被改写。它不再是车壳子怎么画,而是包括智能交互、品牌哲学、审美情绪在内的一整套“感知体验构建工程”。
吉利此次通过创新设计营释放的信号非常明确:中国车不止要卷智驾、卷价格,还要卷“设计原力”。
而真正能让中国汽车品牌走得更远的,不是拼一个月的数据,也不是搞一个热点发布,而是靠一代代设计师,在一张张画纸上,把“想象力”变成“产品力”。
吉利在做的这件事,注定看不到短期KPI。但它可能是未来五到十年后,决定一辆中国车在全球市场有没有“第二眼价值”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