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消费者一口气买下216万辆大众汽车,占其全球销量的四成以上,相当于每分钟卖出4辆。从满街的桑塔纳出租车到如今的“德原朗”(德国原装朗逸的戏称),大众似乎给中国人施了魔法。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魔力?
1984年,大众率先闯入中国市场,用桑塔纳和捷达两辆“神车”攻陷了国人的心智。当时全国出租车几乎被这两款车垄断,70后、80后对汽车的最初记忆,就是车门厚实、底盘稳重的方盒子大众。当其他品牌还在观望,大众已用40年时间把LOGO烙进三代人的潜意识——这才是最贵的品牌广告。
大众深谙中国消费者的矛盾心理: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既要德系品质,又不想为豪华品牌溢价买单。于是它精准卡位——比日系车更“厚重”,比BBA更亲民。
空间魔术:为中国人加长轴距,朗逸、宝来等特供车后排能跷二郎腿;
心理拿捏:激光焊接车顶、一体冲压车门(对比日系的密封胶条)被销售反复强调,尽管实际安全差异不大,但“德系工艺”的标签让消费者觉得“这钱花得值”;
定位狡黠:在北方某些地区,开大众甚至成了“半个豪华车”的身份象征。
然而魔法正在褪色。年轻人眼中,大众的“德系光环”逐渐让位于新势力标签:“老派”“中庸”“电车落后”。当特斯拉3秒破百、国产电车智能座舱玩出花,大众的EA211发动机和DSG双离合再难引发尖叫。
更致命的是,95后、00后不再迷信外国品牌。“中国新能源就是世界顶流”成为新共识,有人调侃:“现在有钱人家里没辆国产电车,出门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大众并非坐以待毙。ID系列电动车在中国本土研发,价格直逼国产车;安徽大众新能源工厂全面启用中国供应链;甚至把德国总部关键技术岗迁至合肥。但转型阵痛明显:2023年ID系列销量仅为新势力的零头,网友吐槽车机“像诺基亚装安卓系统”。
大众的成功,本质是一部“中国社会变迁纪录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德系崇拜”,到中产崛起时的“务实之选”,再到新能源时代的“传统豪强困局”。它的魔力,一半来自对中国人心的精准解剖,另一半则源于时代红利下的先发优势。
如今,当年轻人更愿为蔚来的服务、比亚迪的技术买单,大众的“德系神话”正被拉下神坛。毕竟,魔法再强,也敌不过时代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