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营销转场,游戏改变,流量追逐,直播登场。如此这般,变化太快,还没等反应过来,行业变天,让人熟悉又陌生起来。】
撰文|颜光明、编辑|禾 子
看到这则仅有四分之一的纸媒广告,我觉得稀罕,尤其是有关汽车的广告,不由感慨。有人告诉我,现在汽车厂家基本上都不在纸媒上投广告了。如今纸媒汽车版基本上都撤掉了,即使有也都不定期,大幅缩版。一位同行告诉我,他明年退休,由他负责的汽车版也将随之而去。
“银行汽车节”来了,还登广告,选择纸媒。此举有点突兀,与当下靠流量和直播卖车不同,心生好奇。如今一场直播就能大订几万,甚至十万,二十几万辆。要不动辄百城万辆上市,或千城万人交付,百城千店联动……区区汽车节能卖多少车,况且车展卖车也大不如前。买车找农行似乎不太应景。
有趣的是,如今卖车都拼“吆喝”,新车上市就送大礼包,限时一口价,便宜到不可信。车也都不是一辆一辆地卖,而是网上盲订,抢订,就差团购了。有人说,不用营销,看直播效果下单,订数是以分秒和小时来计,如同直播收视率的跳动。相对于购车礼金和一口价,买车贷款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有一次在海外采访汽销店。问:你们怎么卖车?答:让客户喜悦购车。如何做到?满意度。提到喜悦、满意度,内容就多了,不仅是产品、价格和服务,还有态度、品牌和信赖。再问:如何交车?答:像嫁女儿。怎么说?仪式感。
这就让我想到了“器物、制度、理念”对于购车喜悦、满意度、品牌文化支撑的信赖保障。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体验和融合,人与车及生活才有了彼此须臾不离的意义。
我曾收到过一本“小红书”,书中有一个故事也是我亲眼所见。说的是日本雷克萨斯销售店门卫一天要向顾客鞠躬千次不止。我聆听过丰田章男亲口拜托广丰员工和经销商:“我们每辆车都是跪着卖出去的”。他还拿出丰田当年卖车报道(报纸)给大家看。
对于这样的营销我查找了相关资料,也见证了实际操作的工具(e-CRB、G-Book)和营销服务软件的升级,正如德国大众所言,营销是从车卖出去时开始,就像“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广告那样,指的不是产品,而是服务。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营销。
前几年,不少车厂流行千城千店交付活动,我也亲临过数百辆新车一起交付的盛大场面。心想,这样的“集体交付”也太爽了,4S店不就更省事了?二十年多前,交车仪式成为整个汽车营销环节中最为庄重和神圣的一件事。厂家对经销商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整个流程不少于半小时。有的还当作新闻炒作,热闹过一阵子。
时过境迁,现在又如何?
近日去4 S店做车辆保养和年检,见“交车室”已被闲置,改为它用。环顾四周,没有顾客,店堂冷清,新车摆满,车顶上的牌子注明降价和优惠数字。就连销售员的影子都没有。这样的场景,与直播营销冰火两重天。
营销转场,游戏改变,流量追逐,直播登场。如此这般,变化太快,还没等反应过来,行业变天,让人熟悉又陌生起来。
在“轿车是成功”的标志、标签和包装的时代,拥有一辆私家车的意义不同寻常。这不仅是普通人的梦,也是阶层跃迁和身份的象征,还是一种心理需求和对于显摆满足的渴望。从私家车到家轿的变迁过程,几乎是时代和社会表情的记录,即从顶礼膜拜到一车难求,再从降价甩卖到卖车送礼,汽车从金字塔的稀缺品沦落到过剩的“消费品”,仅用了二十余年时间,就像做了一场大头梦——竟是狂欢后的一地鸡毛,留下一片狼藉,无处不令人困惑:发展汽车怎么会变成了一个郁闷的话题?
点评
汽车从金字塔的稀缺品沦落到过剩的“消费品”,仅用了二十余年时间,就像做了一场大头梦——竟是狂欢后的一地鸡毛,留下一片狼藉,无处不令人困惑,汽车行业将何去何从?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