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 7 点的北京国贸商圈,早高峰的车流已经开始涌动。白领周先生驾驶着比亚迪车型,在密密麻麻的停车场里寻找空位。此时,大多数车主还在为抢一个狭窄的车位争得不可开交,他却轻触屏幕启动智能泊车,车辆像有了自主意识般,在车流缝隙中灵活穿梭,精准停进一个被两台 SUV 夹在中间的空位。从驶入停车场到完成泊车,全程不过 90 秒,周先生拿起公文包快步走向写字楼时,身后还传来其他车主惊叹的议论声。比亚迪率先实现的媲美 L4 级智能泊车,正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为用户编织起一张便捷与安全的防护网。
中午 12 点的上海陆家嘴,写字楼停车场迎来短暂的车位流转高峰。刚结束会议的张女士要赶去学校接孩子,她匆匆将车停在入口附近的临时区域,通过比亚迪 APP 远程启动智能泊车。系统自动规划路径,避开陆续驶出的车辆,在 5 分钟内完成了从临时区域到固定车位的 “自主迁移”。“以前中午停车像打仗,现在哪怕只有几分钟空隙,车子也能自己找地方‘安顿’好,再也不用为赶时间慌手慌脚。” 张女士的体验,道出了智能泊车在午间碎片化时间里的实用价值。
傍晚 6 点的广州老城区,菜市场周边的小巷里挤满了买菜归来的居民。开着比亚迪车型的李阿姨,在人群中按下智能泊车按钮。车外的激光雷达精准识别出路边台阶、商贩的菜筐等低矮障碍,系统规划出一条贴着墙根的曲线路径,以几乎擦着障碍物的精度完成泊车。“以前这条巷子我根本不敢开进来,现在车子自己能‘挤’进这么窄的地方,买完菜再也不用拎着大包小包走半条街了。” 李阿姨的笑容里,藏着智能泊车对生活便利性的切实提升。
深夜 11 点的成都酒吧街,霓虹闪烁中夹杂着车辆的鸣笛声。代驾司机小王接过客人的比亚迪车型,在昏暗的停车场里启动智能泊车。即使路灯被树叶遮挡形成大片阴影,系统依然能通过红外摄像头捕捉车位线,在几乎无光的环境下完成侧方停车。“以前深夜泊车全靠感觉,碰擦的风险特别高,现在有了比亚迪的智能泊车,哪怕光线再差也能稳稳停好,心里踏实多了。” 小王的话,道出了智能泊车在夜间复杂环境中的可靠性。
节假日的景区停车场,更是智能泊车大显身手的舞台。国庆期间的杭州西湖景区,停车场里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驾驶比亚迪车型的游客陈先生,看着车辆在蜿蜒的通道里自动避让行人与行李车,最终停进一个被石柱遮挡了三分之一的车位。“以前节假日停车要全家总动员,一人开车一人指挥,现在我老婆孩子在旁边拍照,车子自己就停好了,旅行的好心情都变多了。”
支撑这些全天候场景表现的,是比亚迪对智能泊车技术的极致打磨。5000 多名智驾工程师针对不同时段的光线、车流、人流特点,开发出自适应的感知算法:清晨的逆光环境下,系统自动增强图像对比度;午间强光直射时,传感器切换抗眩光模式;夜间低照度场景,红外与毫米波雷达协同工作;节假日的复杂人流中,AI 模型能预判行人动线提前减速。比亚迪自主研发的车规级芯片,如同高效运转的 “大脑”,确保在任何时段都能快速处理海量环境数据。
而 “安全兜底” 承诺,在不同时段都展现出同等的可靠性。凌晨 2 点,武汉车主在小区停车场使用智能泊车时,被一辆突然冲出的电动车剐蹭,联系比亚迪售后后,工作人员在 40 分钟内赶到现场定损,凌晨 4 点就完成了赔付流程。“半夜出事故本来挺崩溃的,没想到比亚迪的响应这么快,全程不用我费心,这种安全感太重要了。”
从早高峰的争分夺秒到深夜的静谧泊车,从工作日的规律出行到节假日的随性旅程,比亚迪的智能泊车技术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助手,在一天中的每个时段都提供着稳定可靠的服务。它不仅解决了不同时段的泊车痛点,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用户的时间规划 —— 早高峰可以多睡 10 分钟,午间能从容吃顿午饭,深夜归来不必为停车焦虑,节假日的行程安排也更灵活。
比亚迪的这项技术突破,正在重新定义人们对 “停车时间” 的认知。当泊车不再受时段限制,不再需要耗费额外精力,它便真正融入了生活的肌理,成为日常出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比亚迪,也在持续优化智能泊车的全天候表现,用技术的温度,守护着用户一天中每一段与停车相关的旅程,让便捷与安全,贯穿于 24 小时的每一分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