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当朱江明和他的团队在杭州创立零跑汽车时,很少有人能想到这家被外界称为「小镇做题家」气质的企业,会在十年后成为持续霸榜中国新能源销量榜的车企。上周在杭州运河,零跑全新 C11 正式上市,14.98-16.58 万的售价再次证明了这个「价格屠夫」的诚意。四年前也是在同样的地方,第一代零跑 C11 发布,见证了零跑从「不被看好」到如今的华丽转身。
有趣的巧合是,在 2021 年零跑 C11 发布的那一年,也是雷军第一次对外宣布造车。四年过去了,小米向中国汽车行业扔下了两颗「核弹级别」的爆款产品,而零跑也从当初的「小镇做题家」成长为卷王销冠。两家从根儿上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共性的企业,似乎又因为一些相同的气质,在新能源汽车的榜单顶端相遇。
从「用创新自研技术突破成本限制」,到「成本定价」,零跑骨子里的那个耿直「理工男」气质,似乎像极了当年小米手机的「极致性价比」策略,但这种相同气质的另一面是零跑的不善于营销、不会立人设,更不太会造所谓的「爆款」,而是真正坚持初心,不断的翻山越岭,走入泥坑又跨过水塘,蹒跚地在汽车产业这个不容犯错的领域中跨过低谷,才有了如今的「扳回一局」。
在如今这些容不得一刻喘息的竞争当中,以及不断的质疑声中,这样一家「一直不被看好」的「慢热型」车企才愈发显现出在它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价值。
生死突围:一款「差点夭折」的爆款
成立四年后的 2019 年,零跑汽车了推出第一款纯电动轿跑 S01,定位为十万元级智能纯电动轿跑。但这款「投石问路」的小众产品押宝失败了,让资金几乎弹尽粮绝的零跑差点夭折。
即便经历首款产品的「哑火」,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朱江明并没有一蹶不振与慌乱,反倒是体现了成熟创业者的果断,直面错误,快速转向下一款车型零跑 T03,可以说在当时正是这款看似不起眼的极具性价比的小车,拯救了零跑汽车。
这也让零跑在后续的发展战略中,延续了其高性价比、入门即高配的策略。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更是多次公开表示「要做老百姓都能买得起的豪车」。
零跑 C11 的成功背后,也是一个近乎夭折的惊险故事。
在公司财务状况最困难的时期,C11 项目一度面临被砍掉的危险。据朱江明回忆:「C11 的开发资金被大幅压缩,团队甚至讨论过项目暂停。」但正是这款车,最终成为了零跑的转折点,从濒临夭折到成为爆款,C11 的命运轨迹折射出零跑十年来的坚持与不甘。2021 年上市之初,零跑 C11 就开始打造「好而不贵」的产品哲学,在 20 万内的价格区间塞入 4 秒级的零百加速能力、超 600KM 续航、自研凌芯 01 智能驾驶芯片、高通 8155 芯片、三联屏、无框车门等「越级满配」,比任何豪言壮语,朱江明希望这些豪华配置更能表达零跑汽车的诚意。
就在一众质疑声中,零跑 C11 的月均销量从千台攀升至过万,累计销量突破 25 万台,成为 SUV 市场保值率与用户口碑双优的「现象级产品」。
又一个四年过去,全新零跑 C11 产品细节的背后是零跑思维的转变。
零跑这十年最大的变化,是从一家纯「工程师思维」的理工男车企,变成了愿意聆听用户声音、注重用户体验的「用户型」企业。在全新 C11 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性化功能的升级,这些 110 项升级背后体现的是零跑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和快速响应。
如今的零跑 C11 更是将「满配升级,加量不加价」的技术普惠理念演绎到极致。全域 800V、激光雷达+高通 8650 芯片、AR-HUD、纯电 640km 续航、全新一代 1.5L 增程系统(综合续航 1220km)等等配置,其售价依然控制在 20 万元之下,这背后实际上是零跑对成本控制和平台能力的信心体现。
在取消副驾屏和增加 AR-HUD 的选择上,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也直言:「通过超过 25 万用户数据的反馈,副驾屏操作的占比不高」。相反提升用户体验的思考去加大中控屏,以及带来自研多年的 AR-HUD。
这也是零跑战略改变的一个印证。原本零跑是从电池电驱,电子、电器架构的三电全部自研,到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现在也考虑更多的「高附加值」零部件,扩大更多核心零部件的自研和制造,例如自研超大 60 英寸 AR-HUD、座椅等等。
当媒体问到「如果 C11 的配置和尺寸放到别的企业要卖多少钱?」这个问题时,曹力也并没有回避,而是算了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零跑 C11 有 65%的成本是自研的,这 65%最起码,如果你外采供应商的话,是 15%的毛利,那你 65%乘 15%,那就是 10%。那这 10%就是你要硬性加上去的成本。如果竞品它能够做到跟零跑同样的成本效率,同样的研发的效率的话,那最低它的成本要再加 2 万块钱。现实当中跟 C11 同样的配置和车型的价位,应该在 20 万到 25 万左右。」
零跑「成本定价」的说法不再是简单的压价,而是一种基于平台能力优势的价值再分配,以模块复用和自研技术压缩 BOM 成本。
朱江明也表示:「和供应商议价永远是有限的,没有人无条件为你服务,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靠集成与体系的创新来获得这种成本的优势。例如将三个零件集成一个去节省成本,用组合集成等策略,在每一天、每一年的维度去优化成本。」
于是,从零跑在一路坎坷中抓住的市场机遇,开始慢慢地转化为朱江明自己心中坚信的、愿意坚持的准则。走一条几乎没有人走,更没有人走成功的路,把一台台像 C11 这种「便宜好用」的新能源智能汽车一步步做成销冠车型,让更多老百姓享受「技术普惠」,从低潮到重回巅峰的过程中,零跑在一点一滴的积累自己的信心。
殊途同归:零跑的「小米式」突围
在小米的早期,认真到连 SIM 卡的卡针都要用 10 倍于同行的材质和工艺。但这后来被雷军叫停了,原因很简单:所有的产品体验成本,应该用在用户价值上,如果用户用不到,就是自嗨。从这一点来说,零跑和小米也有着相同的思考。
2016 年前后,市面上除了 Mobileye 几乎没有其他 AI 芯片,所以零跑决定自己开发凌芯 01,用 28 纳米做到 4TOPS,在 C01、C11 上全面量产,虽然这笔研发投入很大,但当时的零跑尽全力想要用自研芯片带来新的体验。
但从 C10 开始,到如今的 C11 ,零跑放弃了自研芯片,朱江明坦言车企自主投资芯片研发风险过高,应由专业企业主导,这也是从用户价值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考量的。「现在 AI 芯片产业非常成熟,海外有英伟达、安霸,国内有黑芝麻、地平线,它们更专业,成本更低,车企应该把精力放在算法上。」所以从 2020 年开始零跑不再投入芯片研发,而是把目标聚焦在智能驾驶算法上。
很多媒体评价零跑才是「车圈小米」,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从产品哲学来看,零跑和小米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雷军在《小米创业思考》中曾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的公司分为两种: 一种是采用溢价模型的,一种是采用性价比模型的。
基于溢价模型的企业进行创新和改良的根本动力,都来自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并且高度依赖信息不透明带来的高溢价。首先,高水平创新的能力极为稀缺,无论对一个行业,还是对一家公司而言,都呈现出显著的周期性起伏,世界上很少有公司能够保障持续稳定的高水平创新。其次,信息不透明带来的溢价是非常短暂的。同时,习惯依赖高溢价的公司的运营成本一定会越来越高,浪费越来越严重,效率越来越低。 我一直认为,绝大多数采用溢价模型的企业都难以持久。
采用性价比模型的公司坚持下去非常难,非常痛苦,它要有克制贪婪的强大定力,要能忍受漫长的成长积累,还要有忍受低宽容度、高风险运作的耐性, 然而一旦这些公司赢得领先,将极具韧性和统治力,并有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 沃尔玛、开市客、优衣库、宜家都是这样的企业,都在坚持践行这套性价比模型。」
而零跑恰恰践行了这套性价比模型,零跑的十年历程正是对这段话的最好诠释。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到如今的市场领先,用强大的定力经历了漫长的成长积累,承受了低宽容度的市场环境,但最终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从 C11 的定价策略到产品理念,零跑骨子里还是那个耿直的「理工男」,坚持「用创新自研技术突破成本限制」和「成本定价」。这种克制贪婪的定力,正是雷军所说的性价比模型的核心要求。
雷军曾经称「产品好、价格低、有合理的利润」为「不可能三角」。想要在很低的价格下还保留利润?那只有向制造环节要规模效应和生产效率,同时向流通环节要效率。
朱江明说,零跑这些年非常节俭,一分钱掰成两分花,但在研发上的投入从不吝啬。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零跑一直在坚持核心技术全域自研,占整车成本 65%的高附加值核心零部件都是自研自造,先后推出了业界首个八合一电驱、业界率先量产 CTC 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业界首个「四域合一」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等领先的智能电动技术等等技术。
零跑十年的发展,靠全域自研的能力与技术的积累能够快速上车,核心优势在于顶级的硬件整合与成本控制力。对于「放弃自研」和「扩大自研」之间的抉择和平衡,正是零跑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技术普惠」的「解放战争」
零跑选择的是技术普惠的路径,通过自研技术降低成本,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智能汽车的便利。这种策略在短期内可能面临盈利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按朱江明的话说,零跑第一阶段的长征已经走完,而接下来的是一场更加残酷的「解放战争」。这场战争中,零跑将面对的不仅是传统车企的挑战,更有来自科技巨头的直接竞争。
零跑的十年征途,本质是一场对传统汽车价值链的「解放」,也是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变革的一个缩影。从最初的技术驱动,到如今的用户体验为王;从单纯的产品竞争,到生态系统的全面较量,整个行业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正如朱江明所言:「活下去的关键,是把每个环节做到比对手便宜 10%」。当对手仍在「高端化溢价」与「降价换量」间摇摆时,零跑用工程师式的「笨功夫」证明:技术普惠的本质不是压缩利润,而是重构效率;不是讨好市场,而是敬畏需求。这场「解放战争」的终局,或许正是中国汽车从「内卷价格」到「定义价值」的升维开端。
对于已经十岁的零跑来说,面对的质疑和挑战不曾停止,也不会停止。即便是累计交付量已超 80 万台,并且持续登顶新势力月销榜,在如今这个容不得一刻喘息的竞争当中,零跑容不得丝毫的休憩。
「经典不是昙花一现的爆款,而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长青产品。」未来零跑面对的每一个问题都只会越来越难,而这家公司在成长中的价值,也才能够愈发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