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精心剪辑”的评测视频、一篇看似客观的 "深度爆料",足以让一家苦心经营多年的企业瞬间陷入舆论漩涡。
在流量吞噬一切的时代,信息的锋利程度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
就在这种舆论生态逐渐变得危险的当口,微博正式响应中央网信办“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依法对一批屡次违规账号做出禁言处置,引发了广泛关注。
微博出手整治 17 个涉企网络 "黑嘴" 账号的动作,与其说是平台在履行责任,不如说是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当流量变成武器,我们不能再任由舆论场沦为恶意狩猎的靶场。
“黑嘴”并不新鲜,可怕的是它的轻车熟路
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黑公关的玩法已经相当成熟了:
披着专业评论的外衣,炮制“第三方中立人设”,最终对企业进行蓄意的诋毁;
一边是“爆料”姿态,一边是水军转发刷屏,不费吹灰之力制造一场网络风暴,轻则扰乱用户判断,重则让企业名誉受损、股价波动、市场萎缩。
这一次微博依法处置的17个账号,正是这些“套路”背后的操盘手。
他们不再是键盘侠,而是一套围绕利益驱动构建出的产业链。
某汽车品牌法务部公布的案例里,有人靠编造“操控自媒体诋毁同行”的谣言牟利,有人专门盯着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话题造谣,甚至形成了“造谣-引流-带货”的黑产。
这些操作不再是简单的键盘侠行为,而是把企业名誉当成了可以量化交易的商品,每一条不实信息背后都标着明码标价的利益。、
从制造焦虑、煽动对立,到“带节奏”、“泼脏水”,他们很清楚“怎么才能让负面内容快速出圈”,却对法律和道德底线视若无睹。
问题的可怕之处还在于,这些“黑嘴”混淆了正常批评与恶意攻击的界限,当专业媒体人指出真实问题时,总有人被质疑“被友商充值了”。
而当消费者正常维权时,反而可能被贴上“黑粉”的标签。
这种非黑即白的混沌状态,让真正有价值的声音被淹没在口水战里。
“清朗行动”的意义更在于重构信任
我很少去评价媒体同行被封号的事件,因为我总觉得我也是媒体人,总得维护媒体人发声的权利。
但我为什么对这次微博治理网络“黑嘴”,连封17个号点赞?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过界了,配不上媒体人的称号。
治理网络“黑嘴”,并不只是给某几家企业“出头”,更在于还行业一个说话的空间,还公众一个信任的秩序。
在社交平台动辄百万级的流量面前,再有实力的品牌,也有可能成为一场恶意操盘下的牺牲品。
近年来,新能源、科技、智能汽车等热点行业,频频遭遇“黑稿”围攻——技术路线被刻意抹黑、销量成绩被质疑数据造假,甚至一张模糊照片就能被无限解读为“安全事故”或者“设计缺陷”。
这不是公共讨论的正常表达,这是有目的、有手段、有代价的“网络猎杀”。
我们不是说企业不能被批评。相反,健康的行业生态,离不开真实透明的舆论监督。但我们要反对的是,那些披着监督外衣、实则拿着流量收割公信力的黑嘴。
微博这拳打得值不值?
禁言 7 天到 1 个月能解决根本问题吗?
我认为微博这一拳打得很及时,长远意义,远不止处理几个账号那么简单。
平台出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各大车企法务部开微博,其实,最终还得指望平台规则来主持公道。
我觉得还有一点比较关键,就是划清了红线在哪。
哪些是正常的产品评价,哪些属于恶意造谣。哪些是合理质疑,哪些构成商业诋毁。
这些以前可能模棱两可的、似是而非的灰色地带,正在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变得清晰。
当然,我们也不能指望一次专项整治一劳永逸,“黑公关”从此销声匿迹。
我们作为媒体从业者,更应坚守专业底线,不为流量低头、不为利益沦陷。
毒流量是砒霜,好内容是解药
把流量比作泼天富贵的时代,反映出深层的集体心理:我们对冲突上瘾,对情绪依赖,对真相迟钝。
流量不是原罪,但依靠“毒流量”,打造的人血馒头,可不兴吃啊!
当流量的大潮退去,能站在沙滩上的,永远是那些把精力放在产品上,而不是放在算计上的企业。
这个道理,对于我们媒体人也一样啊!
用“黑稿”推倒别人,不等于你就能站得更高;制造恶意对立获取曝光,不代表用户就会买账。
更希望这个时代,能重新拾起信息的分寸、讨论的温度,以及判断的理性。
而我们作为自媒体人以及互联网的用户,更应该自勉、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