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汽车出品
2025年7月,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正式宣布终止氢燃料电池项目,象征着氢燃料乘用车路线再次被主流整车厂明确剔除,现在还在坚持的只有丰田、本田、现代和宝马,而且大部分是围绕商用车和非乘用车领域进行的。
市场、技术与基础设施三重压力,让乘用车氢能路径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失去战略优先权。与此同时,中国燃料电池产业则在商用车领域进入“深水区”,在政策推动下初步构建起涵盖供应链、示范应用与技术演进的局部成熟体系。
Stellantis的选择既是全球氢车发展困境的缩影,也与中国重卡领域氢能发展的另一路线逐渐形成对照。
Part 1
Stellantis退场:
氢燃料乘用车路径的系统性收缩
Stellantis对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撤退,并非孤例,而是乘用车氢能路线在现实挑战下的集体选择,原本规划中的法国和波兰氢能轻型商用车量产计划,最终被取消,折射出氢能产品路线的商业不可持续。
影响Stellantis战略调整的直接原因,首先来自补能基础设施。以加州为例,截至2025年仅运行不到50座加氢站,壳牌关闭7座后直接削减了12%区域供应能力。
加氢站维护复杂、运营成本高,每建一座的投资动辄上千万人民币,远超直流快充桩;而氢站的运营收益则高度依赖车辆规模,从而形成死循环。
更现实的是使用成本问题。
在美国,一公斤氢气的价格已由13美元飙升至36美元,一辆Mirai加满一次花费近200美元;而电动车在美国主流家庭充电的成本仍在10美元以下。
加之泵嘴冻结、排队补能、设备故障等问题,使用户体验极差。即便丰田提供了高达1.5万美元的加氢补贴卡,也难掩燃料使用的结构性缺陷。
基础设施匮乏、成本高昂、体验不佳,构成了氢能乘用车商业模式崩塌的三大主因。
技术上,即便第三代燃料电池系统已经将续航提升至800公里以上,成本降低1/3,依旧无法扭转“基建不足导致车辆难用,车辆稀少导致基建亏损”的困局。
加之全球氢气供应仍处于高度区域化状态,运输成本高、制氢碳排偏高等问题未解,氢能乘用车路线难以构建规模化闭环。
Stellantis的选择,折射出行业清晰的共识:在2030年前,氢燃料乘用车难以形成可盈利的商业模式。
全球多个主流车企,如现代推迟Nexo新款、本田缩减氢燃料产品线、宝马与丰田仅限技术研发与小批量试验,均表明这一技术路线在乘用市场正经历退潮。
Part 2
商用氢能进入“深水期”:
中国路线的现实与挑战
与乘用车氢能路线的全球退潮不同,中国在商用车领域的燃料电池探索正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
尤其在2020年起实施的示范城市群政策引导下,燃料电池车从轻卡、小巴向重型物流车、环卫车、冷链运输等高载荷、长续航场景持续渗透,形成具备一定产业链闭环的局部生态。
● 技术层面,中国燃料电池系统性能近年取得跨越式进展。
2025年国内电堆单堆功率已突破400kW,系统额定功率普遍达到280kW,续航能力普遍超过600公里。配套储氢瓶单支容积由140L提升至450L,重卡储氢总量高达64.26kg。
捷氢科技、氢璞创能等厂商在系统集成效率、冷启动能力、系统寿命等方面也实现了长足进步。
● 产业链方面,中汽中心数据显示,电堆、空压机、氢气循环系统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已超过90%。
膜电极、碳纸等材料国产化仍较低(在15%以内),但已进入攻坚阶段。国内产业链在大规模补贴推动下,具备逐步替代进口的潜力。
● 基础设施方面,示范城市群累计建成加氢站超180座,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京津冀等区域,35MPa为主流压力等级。当前加氢价格已从高位回落至30-40元/kg,部分补贴区域甚至已低于30元/kg。
供氢稳定性正在逐步提升,尤其在“氢走廊”构建方面,京沪、长三角等地区正在逐步成型。
● 市场结构方面,截至2025年一季度,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接近3万辆,其中重型货车占比高达58%,乘用车占比极低,仅集中于上海区域的示范车辆,在重卡运输场景下,氢燃料车平均加氢时间在15分钟以内,单次续航突破600公里,还是有优势的。
政策驱动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一辆氢能重卡在北京、上海可享受超过100万元的中央+地方联合补贴(这不可持续),补贴后价格甚至低于传统柴油重卡。同时部分省市推出高速过路费减免、氢气价格补贴等措施,构成当前商业化运营的基础支撑。
● 从系统成本、运行稳定性、长周期使用寿命等维度看,燃料电池系统距离“低补贴下自我造血”仍有距离。
整车成本依旧高企,制氢环节电解水制氢成本居高不下,绿色氢比例依旧有限,运输及储能的物理特性使得规模经济形成缓慢。
更大的挑战在于示范效应的可持续性。2025年即将结束的城市群示范计划,将是下一阶段产业政策的分水岭。一旦补贴退出而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当前以政策主导的“示范泡沫”有可能导致产业短期收缩。
因此,从2026年开始,中国燃料电池产业的核心将转向“降本增效、场景聚焦、稳定运营”。
小结
Stellantis的战略收缩,是全球乘用车氢能路线系统性风险的显性表现。
在市场、技术与基础设施尚未构建起可行闭环前,整车厂大规模投产氢燃料乘用车面临严重的不确定性和潜在亏损。氢能在乘用市场的“未来性”,越来越多地让位于电动车和混动车在当下的现实性。
中国燃料电池产业的另一条路径——聚焦重卡、环卫等商用场景——正逐步深入。以政策补贴为杠杆,在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系统稳定性与运营生态上建立起了初步的产业基础。但这条路线也正在逐步接近验证阶段,能否在补贴退坡后实现自我造血,将决定其从“深水区”迈向真正规模化发展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