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一则人事变动引起了中国汽车界的关注: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周锋,正式升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常委。这位在东风日产深耕21年的清华高材生,完成了从合资公司“中方一把手”到央企核心决策层的关键一跃。
从清华学子到集团核心
周锋的职业轨迹在央企体系中堪称教科书级案例。
起点是清华大学工学硕士毕业后即加入东风日产,从基层工程师起步;21年坚守同一体系,历经技术研发、战略规划、营销管理等多岗位;
尤其是近五年的跃升非常迅速。2021年任东风有限战略规划部副总(主持工作),2023年升任东风日产副总经理,2025年跻身东风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技术背景与实战经验的结合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在东风日产期间,他主导构建了“技术日产+中国定制”双轨战略,尤其在新能源领域推动“日产智行”技术本土化落地。
这种既懂技术又通市场的复合能力,恰是传统车企转型最稀缺的基因。
周锋升迁背后的关键业绩支撑,是其在东风日产主导的新能源转型成果:
2025年6月,东风日产N7以6189辆登顶合资纯电销冠,打破了“合资电动车卖不动”的魔咒。更值得关注的是,该车型平均成交价达13.6万元,证明合资品牌仍具溢价能力。这一成绩为深陷转型焦虑的合资车企提供了破局样本。
周锋的双重使命
周锋的晋升折射出东风集团战略重心的深刻调整:
首先是合资板块话语权提升。此前集团核心层多来自商用车/自主板块(如杨青出身东风商用车),这是合资业务从“利润奶牛”升级为“转型引擎”的信号。
其次是新能源战略的临危受命。东风集团2025上半年新能源渗透率仅18.7%,落后行业均值(32.6%)。
周锋需将日产转型经验复制至东风旗下自主品牌:岚图需要高端突围,突破月销5000辆瓶颈;纳米&奕派需要在大众市场放量,以对抗比亚迪海豚/五菱缤果;东风需要技术反哺,导入日产固态电池、e-POWER混动技术。
最后是日系资源的深度整合。身兼东风有限副总裁、东风日产副总、英菲尼迪董事多重身份,周锋成为连接集团与日产联盟的关键枢纽。在雷诺-日产-三菱联盟重组背景下,其角色关乎东风能否获取更多电动化技术授权。
三座待攀高峰
尽管光环加身,周锋的征途仍布满荆棘:
周锋面临着协同难题——如何平衡日产(保守技术路线)与岚图(激进创新)的战略冲突?案例就是日方曾反对N7采用华为MDC智能驾驶方案。
文化融合也不容易。日系精细化管理、国企决策效率、新势力敏捷创新这三者需要有机融合。
据说目前东风日产新能源独立团队离职率较高。
盈利困局也是周锋的难题。东风日产新能源车毛利率仅8.3%(特斯拉为18.7%), 破局点便是:供应链本土化率需从65%提至85%以上。
结语
一个人的升迁与一个时代的转折。
周锋的晋升恰似中国汽车工业转型的隐喻:当电动化浪潮冲刷掉传统权力结构,技术理性终将取代资历排序。一个人的升迁与一个时代的转折。
这位在日系体系淬炼21年的清华技术派,既带着合资车企的精密制造基因,又深谙本土市场生存法则。他的成败已不仅关乎个人荣辱,更将成为检验传统车企转型方法论的关键试纸。
东风集团将周锋推至台前,本质上是在押注一种可能性:当大象学会跳街舞,它仍将是丛林中最有力的舞者。而中国汽车工业的合资时代2.0大幕,正由此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