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6日,美国能源部部长珍妮弗·格兰霍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毫不掩饰地发表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强烈言辞。她表示,如果美国政府允许中国电动车大量进入市场,那么美国的汽车行业将很快被中国的电动汽车“淹没”,本土汽车制造商将难以竞争,甚至可能面临生存危机。这番言论,紧接着几周前美国总统拜登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展开调查之后,再度释放了美国政府对中国电动车产业的敌意。
事实上,随着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崛起,尤其是在全球市场逐渐展现强劲竞争力的同时,美国的政治人物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恐惧愈发明显。为什么美国会如此忌惮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深层次原因?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诞生于压力下的中国电动汽车产业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能够在今天取得如此成就,实则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无形中的“推手”。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正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汽车产业早期的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才逼迫中国走上了电动汽车这一道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民用汽车工业刚刚起步,与美、日、韩等国家的汽车工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为了防止中国等后发国家在这一领域超越,西方国家通过设置技术壁垒和各种复杂的标准,封锁了中国的汽车技术进步。尽管中国科研人员尝试通过攻关这些技术壁垒,但始终未能突破。西方一些环保组织还频繁借机指责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汽车排放超标,污蔑其技术落后,试图通过这样的手段阻止中国汽车进入欧美市场。
面对这些显而易见的不公和挑衅,尽管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心知肚明,却只能忍气吞声。在这一关键时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中国不应再纠结于传统汽车制造业的追赶,而应全力投入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钱学森认为,电动汽车产业在国际上虽已出现成熟的理论,但大多数汽车制造商为了保护现有利益并未付诸实践,恰恰为中国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尽管发展电动车可能需要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钱学森依然坚定认为,这是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最佳路径。事实证明,钱学森的建议成功地推动了中国电动车产业的腾飞。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突破500万辆,其中不乏中国自主品牌的电动车。这标志着中国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还在全球市场,尤其是美国,展示了强劲的竞争力。
美国的无理打压
美国一向高呼自由竞争,但当全球市场开始不利于其本国企业时,便迅速露出贸易保护主义的狰狞面孔。2024年2月29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对中国电动车企业进行前所未有的调查,声称如果不采取措施,中国的电动汽车将会充斥美国市场,并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拜登在讲话中表示:“中国决心主导未来的汽车市场,包括采取不公平的手段。中国的政策可能使我们的市场被中国车淹没,进而威胁到国家安全。我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在我的任期内发生。”紧接着,拜登政府商务部部长吉娜·雷蒙多也在接受政治新闻节目专访时声称,如果中国电动车大量进入美国市场,就如同“将四个轮子的智能手机”带入美国,这些电动车将会收集大量美国民众的数据,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
雷蒙多的言论不仅将中国电动车描绘成间谍工具,还为美国政府打压竞争对手提供了所谓的“证据”。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迅速反击,转发雷蒙多的讲话,并问道:“你是不是在暗示iPhone、特斯拉甚至波音这些美国品牌也在将机密数据传回美国?”她巧妙地揭示了美国政府双重标准的虚伪性,且不仅仅是中国电动车,所有外国品牌在美国市场的存在都可能被扣上类似的帽子。
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中国电动车产业进行打压,早已屡见不鲜。这一次的“国家安全”又显得格外牵强。事实证明,美国政府这番指控,实质上是一场为了保护本土汽车产业的政治斗争。
美国大选年中的政治游戏
2024年是美国大选年,因此此次对中国电动车的打压与美国即将到来的选举密切相关。美国的汽车工人协会近期举行了一场规模庞大的罢工,要求增加薪酬待遇。由于这些工人群体是美国大选中一个重要的选民基础,拜登政府自然不得不作出妥协,向他们承诺保护本土工人利益。
而为了获得工人选票,拜登政府开始将目标锁定在中国电动车产业,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中国电动车产业为规避美国高额关税,曾将生产线转移至墨西哥,而墨西哥与美国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这使得中国电动车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降低。然而,美国政府很快发现了这一漏洞,并加大了对来自墨西哥的中国电动车的限制力度。
此外,众所周知,美国政坛与商业利益紧密相连,尤其是汽车厂商在大选年期间通过“政治献金”对总统候选人进行资金支持,以换取政治倾斜。这一政治献金文化,使得拜登政府不得不倾斜支持本土汽车品牌,进而打压中国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力。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拜登政府还推出了每辆美国本土制造的汽车至少可获得6000美元的购车补贴,希望通过这一手段削弱中国电动车的价格竞争力,阻止其在美国市场的快速扩张。
自由贸易与霸权主义的矛盾
如今,面对中国电动车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崛起,美国政府采取的种种手段,不仅是为了捍卫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更是美国政治体制下官商勾结的结果。然而,正如中国市场的开放与公平竞争所展现的那样,全球化时代的经济规则应当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而非某一国的单方面霸权主义。
美国口口声声高喊自由贸易,但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美国政府却是最频繁践踏国际规则的国家。中国则选择对所有汽车品牌开放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而美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土汽车产业的短期利益,毫不犹豫地用打压竞争对手的方式,妄图维持其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然而,全球化背景下的“自由贸易”已不再是单一国家利益的代名词,随着中国电动车的崛起,全球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而美国政府是否能继续维持过去那种以“美国为中心”的霸权主义,已经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