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汽车出海航线正在越走越远!
7月18日,刚刚完成试航并正式交付的比亚迪“郑州号”滚装船,靠泊深圳小漠港,搭载1000多辆新能源汽车,开启向国外运输新车的首航。
就在半个月前,从巴西凯旋的比亚迪“深圳号”滚装船,也同样停靠深圳小漠港,搭载着6800多辆新能源汽车驶往欧洲。
当滚装船在全球忙碌穿梭之际,粤港澳大湾区车企海外项目也在加速“落地生根”。
广汽国际泰国工厂。
在短短2个月时间里,比亚迪首个亚洲以外乘用车工厂在巴西卡马萨里投产;小鹏汽车首个海外生产基地在印尼投产;广汽埃及CKD生产项目正式签约。
在美国关税风暴之下,全球贸易环境急剧恶化,国际经贸秩序受到严重冲击。日前,南方+记者调研粤港澳大湾区多家汽车企业发现,在外部不确定性显著提升背景下,比亚迪、广汽、小鹏汽车等车企迎风破浪,依托成熟的产业链基础,正在加速布局全球市场,且从“产品输出”转向“产业链协同出海”,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汽车出海的新引擎。
AION ES在墨西哥首台新车的车主一家。
得益于全新的模式,今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汽车在中东和发达国家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尤其是以比利时、墨西哥、巴西、泰国等为代表。
小鹏汽车今年上半年海外累计销量突破1.8万台,同比增长217%,且在爱尔兰、荷兰等10国获得新势力车企销量第一。
比亚迪今年上半年乘用车及皮卡海外累计销量达47万辆,其中,5月份在巴西零售销量排名第四,市占率达到9.7%。
广汽集团今年上半年通过“泰国行动”“巴西行动”“埃塞行动”和“香港行动”,实现出口累计同比增加45.8%。
从东南亚到非洲到拉美
全球布局成果加速落地
7月初,南美冬日时节,伴随着热闹的音乐鼓点和桑巴舞步,比亚迪总部万里之外的巴西巴伊亚州萨尔瓦多市,当地工人们欢呼着迎来一辆全新海鸥下线。比亚迪巴西乘用车工厂首车下线仪式,标志着该工厂正式投产。
“灵巧、敏捷、绿色、科技。”拉美的销售人员这样描述海鸥,这款纯电小车是城市日常出行代步的时尚新宠,自2024年上市以来在巴西已售出3.4万辆,海外市场累计销量超10万辆。
海鸥在巴西街头。
比亚迪巴西生产基地集整车、电池、电机等生产于一体,仅用15个月就实现投产,预计为本地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
“工厂正式运营后年产能规划为15万辆,后续可基于市场需求继续增加。”比亚迪巴西分公司总经理李铁介绍,新乘用车工厂将组建高比例本土化团队赋能全链条生产,最终实现生产“由巴西人制造、真正属于巴西人民的汽车”。
比亚迪巴西门店。
7月1日,小鹏汽车首个海外生产基地在印尼投产,该工厂通过统一的全球技术标准构建质量基础,采用与小鹏全球智能工厂一致的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校准设备,确保智能驾驶功能在印尼法规允许范围内发挥100%的性能。
6月10日,广汽埃安在印尼首家组装工厂正式投产,该工厂也采用“灯塔工厂”标准建设,配备先进的智能环保制造系统,可高效组装纯电动轿车、SUV及MPV等多款车型。此前,广汽国际在埃及的CKD本地化生产项目也签约落地。
广汽国际登陆2025年曼谷国际车展。
“以比亚迪为首,粤港澳大湾区车企出海奋起直追,重点突出‘效率’和‘灵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效率优先是粤港澳大湾区车企的一贯特点,也是面对新一轮出海窗口期的策略,他们具备比较敏锐的市场跟踪能力,在海外布局的速度较快,面对不确定的或者变化较大的关税政策,企业能快速适应调整,实现海外本土化生产。
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
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出口汽车18.2万辆,同比增长17.1%,增速高于全国整体水平七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价值255.2亿元,同比增长10.2%。
从海关数据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出口的汽车体量还比较小,但硬实力要结合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布局情况来谈。
崔东树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车企有国内市场的规模化支撑,产品线比较全面,电动化技术具备优势,这些都能支持在海外快速打开局面。”
以东南亚为例,泰国是国内车企争相布局的“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车企用短短几年时间就完成产销服出海的“闭环”。
2024年5月,广汽国际位于泰国保税区的工厂正式获批,自申请至获批仅用时4个月;2024年7月就正式竣工投产;今年1—5月,广汽国际位列泰国电动车市场销量第二,泰国工厂本地化率达51%。
同样能压缩出海节奏的还有比亚迪,产品进入泰国市场3年,本地工厂早在1年前投产,至今累计交付已经达到9万辆。
小鹏汽车在2025年米兰设计周展示。
按照业界对汽车出海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是卖整车,即“走出去”;
第二阶段是在当地组装,即“走进去”;
第三阶段是完全的本地化,实现品牌向上,即“走上去”。
相较于国内其他汽车生产重镇,粤港澳大湾区在第一阶段的“走出去”,并没有取得明显优势。如今,面对全球汽车市场格局的重塑,粤港澳大湾区车企加速第二阶段“走进去”在海外建厂的步伐,力求在“走上去”阶段实现领先,塑造全球性品牌。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各自具备技术优势,产品和技术标准受海外市场认可,符合本地产业转型的需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教授陈万灵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汽车重要生产基地。
“我们有良好的本土产业基础,有几十年的专业人才、资本、研发储备和发展经验,我们的优秀企业经过了国内大市场的考验,粤港澳大湾区汽车出海未来可期。”陈万灵说。
从产品出口到生态打造
构建“技术出海+产业共生”新范式
进入环岛时得让环岛内车辆先行?
逆时针驶入要一直保持在同一道路?
在高速得让道?
……
在中东迪拜硅绿洲,小马智行的无人驾驶车辆正在路测阶段,汽车“大脑”疯狂解题。
目前,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相继与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RTA)达成了合作协议,来自粤港澳大湾区L4级自动驾驶技术,不仅以Robotaxi的形式落地,更将融入迪拜地铁、有轨电车及海上航线等综合交通网络,助力迪拜做智慧城市“弄潮儿”。
广汽国际在约旦的展厅开业。
在泰国,广汽超充网络催化当地电网与充电生态建设,既是以基础设施先行破解海外市场适配难题,又是通过标准互认乃至技术共研,实现与本地市场和产业的生态共建。
在匈牙利,比亚迪建立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总部基地,推动了电池材料、装备制造、整车生产等全链条,开创了从技术输出到生态构建的全新模式。
广汽印尼智慧工厂。
“要摆脱以往单兵作战的企业出海模式,整车、自动驾驶还有充电生态、动力电池等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探索新的合作路径,实现产业链协同出海,寻求价值链跃升。”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峰指出,大湾区汽车出海要在传统贸易提效和合作模式创新上打开思路,以“技术出海+产业共生”新范式,从单一产品输出升级为技术标准主导话语权,让中国汽车产业生态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正是生态构建的模式和本地化的策略,助力车企克服出海“水土不服”等一道道关卡。
比如,走进巴西的混合动力车得“喝”乙醇:巴西推广乙醇燃料,乙醇和汽油混合燃料汽车普及度极高,比亚迪针对超级混动车型开发的混合动力灵活引擎,就是中巴两国超100名工程师合作的成果。
“中国企业出海,不能仅搬去生产线。巴西员工更了解本地市场需求,能开发出更契合市场的产品。”李铁介绍,比亚迪还计划在巴西建立研发中心,涵盖太阳能产品、电动巴士及乘用车相关技术研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深入洞察市场需求,让工程师更贴近市场前沿,从而提供更适合本地市场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目标是将巴西打造成比亚迪在南美的‘硅谷’。”
比亚迪巴西生产基地。
“我们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快速发展、畅销海外,不是靠低价的‘逐底竞争’,而是通过成熟的自主产业链以及全球领先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网联技术建立起产品竞争力。”广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表示,正是抓住中国汽车产业从出口向海外生产转型的机遇,加快全球产能布局。
“今年下半年,我们希望海外市场布局能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小鹏汽车副总裁陈涵说道:“要做供应链长期的国际化布局,置身于世界的汽车产业变革中,我们是其中的一员。产业链、供应链本身并不是割裂、封闭的结构,而是一个上下游紧密协作、互相依存的生态。大家只有彼此支持、协同发展,才能让这条链条更稳健、更国际化,也更具韧性和长期价值。”
从“单打独斗”到大湾区协同
区域联动打造汽车出海“新格局”
小漠港,这个全新崛起的汽车出口物流港,紧贴比亚迪深汕基地,新车下线从工厂到达码头装船仅需5分钟,港厂联动实现“出厂即出港”,刷新全球汽车物流效率纪录。
独具内引外联枢纽优势的香港,大力度强化了汽车出口服务布局。6月中上旬,2025国际汽车及供应链博览会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举行,创下香港汽车展会史上四项之最: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内地汽车企业境外车展参与度最高、香港本地影响力最大,吸引了广汽、小鹏、比亚迪等11家国内车企,以及宁德时代、地平线等近40家供应链企业参加。
香港国际汽车及供应链博览会组委会首席主席卢金荣表示,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供应链加速重塑,香港作为联通中外的国际枢纽优势将愈发凸显,可以充分发挥“超级联系人”以及“超级增值人”的功能,为国内车企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小鹏汽车参加英国古德伍德速度节。
在我国汽车出口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全球汽车制造业重镇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仅需要不同城市的各自出招,更需要大家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同谋求开拓全球市场。
陈峰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可以尝试构建“广深研发+港澳服务+湾区与全球制造”的模式,深化区域协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对车企来说,香港是高端车型试验场,消费者对汽车品质要求高,法规体系与国际接轨,能成为广东汽车出海欧美发达市场的试水地,更有条件成为中国车企及产业链出海的“落脚点、桥头堡、充电站、推进器”。
“香港就像中国汽车出海的‘充电站’。”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则表示,香港具有成熟的资本市场、繁荣的转口贸易、规范的法治体系和全球互认的检测认证服务,在助力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批新车通过“穗港汽车出口快线”出口。
6月30日,52辆新能源汽车搭乘“穗港汽车01”号滚装船从广州南沙出发,驶向香港,开启了“穗港汽车出口快线”。
在该模式下,广州出口香港市场的车辆,可在南沙口岸完成通关手续后,先进入海关出口监管仓暂存,待港方完成车辆资质审批等相关手续后再运输出境,车辆在香港等待上牌时间可从14个工作日压缩至抵港后3个工作日内。
这不仅仅是穗港两座城市间优化汽车流通的一次全新尝试,更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间充分整合资源,为产业发展赋能的一次全新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深度融合,正助力企业向上“生长”。
今年4月,小鹏汽车在香港举办面向全球消费者的第一场品牌发布会。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看来,小鹏汽车的快速成长就是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优势资源的滋养。“我们第一个工厂在肇庆,之后扩展到广州,如今又立足香港面向全球。”何小鹏表示,相信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可复制过去在电子产业(如家电、手机)的成功经验,在汽车产业能够培育出新型的大而强公司,走向全球。
采写:南方+记者 魏泓泉 郭小戈
统筹:郭小戈 伍青
【作者】 魏泓泉;伍青;郭小戈
南方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