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军的小米汽车还在"卷"性价比,华为ADS高阶版已获得L3级认证,京东却突然带着L4级限定场景物流车杀入战局;百度Apollo Robotaxi已在多城实现全无人运营,滴滴自动驾驶独立后加速布局,就连大疆车载也量产了智能驾驶系统。这场智能出行的混战,早已不只是传统车企的较量,而是科技巨头们的"第二战场"。智能汽车赛道正变得越来越热闹。
(资料来源:京东物流黑板报微信公众号)
01巨头为何纷纷跨界造车?
智能驾驶带动的市场空间是巨大的,2024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11082亿元,增速达34%,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截止2024年7月,智能驾驶相关注册企业数约5539家。
(资料来源:汽车之家)
传统交通模式长期面临安全事故频发、道路资源利用率低、交通拥堵严重等挑战,2024年我国与汽车相关的交通事故数量约为惊人的5800万起,造成6万多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亿元;其中90%的事故与疲劳驾驶、分心驾驶、酒驾等人为因素有关。而智能驾驶的应用有望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
编辑
(资料来源:汽车之家)
智能驾驶不仅提升了行车安全,也大幅优化了交通流。中国交通部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因交通拥堵带来的经济损失占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以智能驾驶车路云协同为基础的智能交通,可以让通行效率提升15%-30%,推动GDP每年2.4%-4.8%的绝对增长。
02“外行”纷纷入场,行业逻辑是否已变?
算法的优化与升级
依据国家标准,智能驾驶技术按自动化程度的高低,被分为L0到L5六个级别。而值得注意的是京东VAN还全球首次搭载了L4级自动驾驶系统,自主规划路线、精准避障,在电商仓储与冷链运输等场景展现出显著优势,相比传统运输,可节省约60%成本,同时大幅提升物流运营效率。
编辑
(资料来源:汽车之家)
早期物流领域自动驾驶技术更多面对园区或者固定路线,这些场景也会相对较简单,与城市、高速等交通会有所不同,但此次交通展上,京东也表示,“京东物流 VAN”可自主规划最优路线、精准识别并灵活避让障碍物,从容应对人车混行的复杂交通环境。物流L4与载人L4的技术要求和安全标准差异极大,若未来物流L4级技术能通过载人场景的安全验证,可能实现物流与载人生态的协同。
“单车智能”和“车路云协同”,双路线并行发展推动技术进步
>>>单车智能:侧重于由单车做出感知、计单车智能;
>>>车路云协同:由车辆、道路和云控算和驾驶决策,目前发展相对成熟,市场中主要的智驾方案多数为平台共同完成车辆控制,目前处在早期阶段,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车路云一体化解决了单一车辆感知能力的限制和信息孤岛现象,通过实时共享交通数据和协同决策,最大化自动驾驶的安全性能和运作效率。
编辑
(资料来源:车路云50人)
03巨头都入场后,行业还剩多少想象力?
智能驾驶加速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的积极倡导者和引领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月度渗透率在2024年下半年已经超过50%,月度渗透率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超60%。 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L2级智能驾驶渗透率从2019年的7.3%增长至2024年上半年的50%。智能驾驶技术也成为推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加速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资料来源:汽车之家)
技术路线逐步由模块化演进为端到端已经形成趋势
特斯拉2023年末推出FSD V12后,端到端技术成为车企竞争新热点,小鹏、鸿蒙智行、腾势、理想、蔚来等纷纷布局。端到端架构将感知、决策、规划集成于统一神经网络,实现从传感器数据到控制信号的直接转换。相比模块化架构,它不再依赖人工编程处理特定场景,而是通过神经网络自主学习原始数据并做出驾驶决策。不仅提升整体决策效果,也有效降低了中间环节成本。
(资料来源:中智凯灵)
产业链上下游重新洗牌
随着科技巨头纷纷入局智能驾驶领域,汽车产业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车企面临巨大挑战,科技企业凭借在人工智能、芯片和软件算法等领域的优势迅速崛起。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也在重新洗牌,传统零部件供应商面临转型压力,新兴智能化供应商快速崛起,智能化技术逐渐成为产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资料来源:嘉世咨询)
04从“烧钱”到“造血”,智驾技术商业化闭环任重而道远
2021年,智能驾驶市场的热度达到了高峰,融资事件超过100起,融资金额达575亿元。技术和政策的突破未达预期,智驾产业却开始降温。2022年起,虽然融资事件数依旧保持整体的增长,但融资金额以及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已较此前显著下降,投资方对于智驾企业的态度更加审慎。
(资料来源:汽车之家)
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创业者的热情并不足以支撑商业化的落地,除此以外还需要政策、商业模式、配套服务三大核心因素的完善与共同支撑,才能实现智能驾驶技术的商业化闭环。
在智能驾驶技术迈向规模化商业应用的阶段,行业仍面临挑战需要突破:
>>>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立法层级较低,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立法框架;事故责任认定标准缺失,2024年公开争议案例同比增长135%;路侧数据未能实现跨域流通,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面临挑战;
>>>商业模式尚待验证:单车智能改造成本仍高于传统车辆,但用户付费意愿不足,行业与车企玩家急需跑通盈利模式;
>>>配套服务亟待突破:需要通过保险等配套服务的完善,解决用户定责焦虑及售后保障等方面的痛点。编辑
(资料来源:汽车之家)
智能驾驶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技术不断进步,政策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汽车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未来几年,行业将进入关键的“磨合期”,技术、成本、法规和用户接受度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你准备好迎接全面智能驾驶时代了吗?
资料来源:本内容为洞见研报整理。
风险提示:所有内容均供行业分析使用,任何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适用性。洞见研报不对因使用文章内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