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各大新势力品牌纷纷迈入了创立十周年的重要节点,交出了各自的“十年答卷”。在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中,一些品牌已经冲破了百万销量的大关,而另一些则仍在50至70万辆的区间内奋力追赶。
回望十年前,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新势力们通过抢占细分市场来稳固自己的地位。那时,威马、哪吒等品牌在低价、少智能化的领域找到了立足之地,市场与政策对电动汽车的友好态度也促使了消费者的置换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蜜月期”已经结束。
今年上半年,多家车企公布了累计销量,仿佛在进行一场“期中考”。理想以超过133万辆的累计交付量遥遥领先,小鹏和零跑也突破了80万辆大关,蔚来、问界紧随其后,极氪、长安深蓝等品牌也迈过了50万辆的门槛。然而,与此同时,威马、哪吒等品牌却陷入了困境,甚至面临破产的边缘。
面对这样的市场格局,新势力们逐渐意识到,只有跨过百万规模的门槛,才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何小鹏和李斌等业界领袖纷纷表示,年销百万将成为新能源车市场的新赛点,是进入下一阶段的入场券。
价格战和技术战的硝烟弥漫在整个市场,压缩了车企的利润空间。理想汽车的均单价从34万元下滑至29万元,蔚来也从40万元跌至30万元。消费者对于新势力与传统车企转型的边界感变得模糊,价格成为了决定购买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势力们不得不卷入价格战,通过走量来均摊成本,保持盈利能力。
除了价格战,供应商之争也成为了新势力们面临的又一挑战。由于电车更新速度过快,供应商资源有限,车企们纷纷争抢优先供货的位置。缩短账期和扩大规模成为了车企向上游供应商“画饼”的两大法宝。在这样的环境下,百万销量成为了进入下一阶段比赛的“铁门槛”。
为了跨越这道门槛,新势力们纷纷在产品、技术和渠道上做起了加法。价格下探、品牌外延、补能跨圈成为了电车们的三大套路。小鹏MONA M03以11.98万元的起售价直接打入比亚迪的腹地,用智驾优势和领先续航赢得了市场。蔚来则通过推出乐道L60和萤火虫等品牌来扩展覆盖范围,保持高端定位的同时满足产品扩张的需求。
在渠道上,新势力们也开始尝试直营+经销商的双模式来迅速扩大销售网络。零跑与Stellantis集团合作,在欧洲建立了高效的零部件配送体系,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构建覆盖全球主要市场的服务体系。小鹏推出“木星计划”引入经销商,极氪也采用合伙人代理模式来填补下沉市场空白。
随着电车技术和品牌的逐渐成熟,用户心智中留下的位置越来越少。豪华、空间、性价比和轿车等各个领域都已经树立了标杆品牌,几乎没有再创造的蓝海空间。因此,最先实现规模垄断的品牌将逐渐掌握供应链和技术优势,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
智能化曾被视为后来者居上的最好机会,但随着“技术平权”的呼声越来越高,这种机会也在逐渐减少。如今,新能源乘用车L2级别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的装车率已经突破66%,技术稀缺性被极大稀释。然而,新势力们并未放弃在智能化上的探索,端到端智驾成为了今年的关键词。华为、小鹏和理想等品牌纷纷实现端到端大模型全量上车,提高了智驾的准确性和用户体验。
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新势力们只能用销量说话。从规模到技术,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交出合格的答卷。威马、哪吒等品牌的出局已经敲响了警钟,接下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只有那些能够紧跟市场步伐、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品牌,才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站稳脚跟,赢得未来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