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我在安徽省走访,开车行驶在高速路上、隧道口及服务区时,总是能看到类似“谨慎使用智能辅助驾驶”这样的提醒。
这些提醒标语很刺眼,想不注意到都难。
这一现象的背景其实众所周知:今年3月29日晚,安徽省境内发生了一起涉及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严重交通事故,事故造成了3人死亡。如今几个月过去,无论是涉事企业还是相关监管部门,都未对外公布详细的调查结果。在事故责任认定悬而未决的情况下,这些随处可见的提醒标语,成了当地交通管理部门无奈的选择。
有人或许会说,这种大范围的警示是否属于因噎废食?毕竟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诸多车企都将其作为核心卖点,宣传其能提升驾驶安全性、减轻驾驶疲劳。安徽如此宣传,似乎和大趋势相违背。
我却觉得它们不像罚单那样具有强制性,也不似禁令那般决绝,这更像是一种相对负责任的折中方案。因为,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到底是驾驶者过度依赖系统导致操作失误,还是那家连名字都不能提的企业的辅助驾驶系统存在技术缺陷,抑或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关键问题都尚无定论。在责任边界模糊的情况下,只能让司机谨慎使用辅助驾驶,很难要求厂家如何如何。
就好比有一只不明来历的狼进了村子,咬伤了村民。在还没有搞清楚这只狼的习性、没有找到有效制服手段之前,村里最稳妥的做法必然是提醒村民尽量减少夜间外出,外出时务必结伴而行、携带防护工具,而不是反过来要求狼如何如何。
更早之前,在河北保定走访时,有几位车主告诉我,在安徽省发生这起悲剧事故后,他们也会谨慎使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从交通治理的角度看,这些标语的出现也反映了新技术带来的监管挑战。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涉及复杂的算法逻辑、传感器技术和人机交互设计,其事故责任认定远比传统交通事故复杂。
传统事故中,责任往往清晰地落在驾驶者、车辆制造商或道路管理者身上。而现在,在智能系统介入后,责任边界变得模糊,到底是算法判断失误,还是传感器识别偏差?是系统设计缺陷,还是用户操作不当?这些问题的厘清需要专业的技术鉴定、完整的数据留存和明确的法律依据,这都需要时间。在等待答案的过程中,监管部门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通过警示标语进行风险提示,恰是监管智慧的体现。
这些简单粗暴的标语背后,清晰地展现了新技术落地时的典型困境,当创新速度超过监管能力,当技术风险挑战传统责任体系,最务实的做法往往是先拉起一道临时的安全防线,在保护公众安全的前提下,为问题的最终解决争取时间。
离开安徽时,夕阳透过车窗洒在最后一块“谨慎使用智能辅助驾驶”的标语牌上,反光的字迹显得格外清晰。我知道,这些标语终将随着事故调查结果的公布而完成使命。
所以,与其对安徽的这些标语有所苛责,或者不想让这些刺眼的标语随处可见,不如期待这起事故调查结果早点出炉。
而要想让这起事故的调查结果早点出炉,就要和近期甘肃省在处理某敏感事故的做法学习,也就是更高级别的部门介入,破除调查过程中的束缚。最终,不管结果如何,一定要实事求是向公众公布,给那家连名字都不方便提的企业一个清白,或者给那三个死难者一个清白。
再也不能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