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跌落神坛的“自然吸气”,为什么正在被淘汰?来说说大实话!
创始人
2025-07-25 23:01:52
0

10年前,自然吸气一度被看作是“最稳妥的选择”。

可靠、耐造、修得起,用得住,主流车厂都在推,一度被视为“燃油车”最佳的方案。

但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两年,它的存在感越来越低了。

不但从热搜和话题里消失了,就连销量,也被“涡轮增压”远远甩在了后头。

甚至有些车企,已经悄悄放弃了自吸路线,全面转向涡轮增压….

说来也是奇怪——

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里,消费者都还很喜欢这种动力模式,为什么现在就不行了呢?

聊到这件事,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的,还是觉得:

这其实就是劣币逐良币——车企都想省钱、省成本,所以自吸才会越来越没落。

这观点似乎有道理:

毕竟一辆车如果采用自吸,要想动力跟得上,发动机就得往上升一级——

变速箱、散热系统这些配套也得全都拉起来,成本自然就高。

但换成涡轮增压就不一样了:

用个1.5T的涡轮替代2.0的自吸,马力更强,账面参数更好看;

车企还能顺便把排量做小、税负降下来,连整车成本都能压低,一举多得。

至于稳定可靠的什么,反正都是消费者承担,车企也可以不管——简直就是一举多得。

可真的是这样吗?并不是!

因为放眼市面的涡轮车,它们也不便宜,成本不低;

甚至很多时候,同级别下,自吸反倒比涡轮还要便宜一点。

比如 飞度、卡罗拉、锋兰达这些搭载自吸发动机的车,起售价一个比一个亲民,后期维护也更简单,根本谈不上“成本拖累”。

反倒是很多小排量涡轮车,配双离合、装电子控制系统,一旦出点毛病,修起来那叫一个头大,价格也不含糊。

那问题来了:

既然成本也不低,价格也没有优势,为啥车企还要硬推涡轮,不搞自吸了呢?

其实原因,主要是因为这2点。

一方面,在于涡轮增压的进步太明显了。

可能很多人对涡轮,还抱有“迟滞”、“不耐造”、“容易坏”的刻板印象。

但实际上,这几年,它早就不是以前那副样子了:

无论是低扭响应、热效率,还是NVH表现、散热能力,现在的涡轮技术都已经今非昔比。

像现在主流的1.5T发动机,很多都配上了小惯量涡轮+电控泄压阀+可变气门技术。

响应很快,油门轻踩就来劲儿,日常通勤开起来也很顺滑,不再是“踩一脚,等半秒”那种迟钝感。

更关键的是,这套系统在测试工况下,表现还特别“听话”:

你开着感觉动力挺猛,实测油耗却很低。

这对车企来说,简直是“完美解法”——

因为数据好看、调校灵活、还能压低油耗,刚好卡进政策要求。

而自吸就没这么好“包装”了。

它的优点都偏“实际体验”,但在账面上——马力偏低、扭矩不高、加速慢、油耗也不占优势。

哪怕你真心喜欢开起来顺、低速稳、后期省心这些好处。

但在销售那一页页“对比表”面前,也很容易被涡轮“吊打”。

更别说现在很多人买车就是看数据、看评测、看参数,谁账面差,谁就容易被pass。

这么一来,自吸就越来越“边缘化”了。

另一方面,是政策和考核机制,在一步步把自吸“逼”到墙角。

说得直白点,不是车企不想做,而是自吸真的越来越“过不了考试”了。

因为车企做油车,最头疼的早就不是“怎么造得好”,而是怎么过双积分、怎么控油耗、怎么压排放。

尤其这几年,政策越收越紧:

你家车企油耗不达标,要么交罚款,要么靠新能源积分来抵,甚至影响后续新车上市和排产配额。

但问题是,自吸发动机的结构,注定了它难在测试环境下“刷出好成绩”:

没有涡轮那种“发力可控”的优势,排量又稍微偏大一点,测出来油耗总是偏高,二氧化碳排放也压不下来。

那怎么办?总不能硬着头皮上自吸吧?

结果就变成了:

你明明做了一台非常耐开、体验也不错的自吸车,到了台账上却是一堆“红字”——根本不给你活路。

没办法,车企就只能被迫选择涡轮方案了。

总的来看就是:

当一款发动机,需要“低碳、低分贝、高积分”才能活下去的时候——

自然吸气的下场,其实早就注定了。

不是它不够好,是它在这个时代里,已经没曾经那么完美了…

因为现在选车,拼的早就不是谁更耐造、更耐开;

而是谁更均衡,更适应考卷、贴合趋势!

而这些点,已经成了自吸的弱项,不是吗?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安卓系统补电代码,代码背后的奥... 你有没有遇到过手机电量告急,却找不到合适的充电方法?别急,今天就来给你揭秘安卓系统补电代码的秘密!这...
陈佩斯:“长期主义”就是“戏比... 陈佩斯深知“长期主义”的真谛,他始终坚守“戏比天大”的信念。在演艺道路上,他不急功近利,而是以一颗执...
原创 十... 在全球汽车芯片需求寒冬的背景下,欧洲芯片巨头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正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