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赛道加速超车时,作为领跑者的比亚迪却屡屡陷入舆论泥潭。这家用二十年时间完成技术逆袭的企业,正在经历一场善意与恶意交织的舆论拉锯战。
7月10日,比亚迪宣布助力青少年足球发展,却在一周后被"抵制国足赞助商"的声浪裹挟。社交平台上,部分大V将"赞助青训"偷换为"赞助国足",用情绪化标签制造对立。同一时期,成都天府机场一段断章取义的"失控"视频,在发布会前夕将比亚迪推上风口浪尖,尽管警方迅速澄清系司机个人行为,但"刹车失灵"的谣言仍在短视频平台野蛮生长。
这两个典型案例暴露出当下舆论场的失衡生态:造谣视频动辄数万点赞,辟谣内容却鲜有人问津;部分媒体为追逐流量,将企业善意曲解为"蹭热度",把操作失误渲染成"技术缺陷"。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有组织的恶意传播已形成固定套路——在关键节点释放负面信息,用情绪化标签模糊事实,最终消解公众对创新者的信任。
面对这样的舆论环境,比亚迪的遭遇折射出整个行业的隐忧。当企业埋头攻关核心技术时,恶意引导的流言却能轻易抹杀其社会贡献;当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内部舆论场却充斥着对创新者的苛责。这提醒我们:守护创新者,既要靠监管层打击谣言、完善机制,更需要每个普通人保持理性,让善意不被误解,让真相不被淹没。
在新能源革命的赛道上,比亚迪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个能包容试错、尊重创新的舆论环境。当流言的阴云散去,那些真正推动行业进步的企业,终将迎来属于它们的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