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短剧行业迎来井喷式发展。除了真人短剧,动漫短剧崭露头角。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的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超过6亿人,微短剧市场规模已攀升至505亿元,首次超过全年电影票房收入,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有望超过千亿元。
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互联网巨头争相布局。2024年6月,小红书宣布大力投入微短剧业务,发布“红短剧”扶持计划;拼多多、淘宝、京东、美团等大厂也纷纷入局短剧赛道,吸引流量后再引导至电商;12月百度进军短剧领域。几大长视频平台加入混战,增加短剧板块,并推出激励计划。2025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6月,腾讯推出短剧小程序“短剧”,提供免费观看内容;抖音成立短剧版权中心,并与爱奇艺、芒果TV合作推出精品微短剧。
在互联网巨头加速布局背景下,动画短剧正成为平台争夺的新战场。巨量引擎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动画短剧观看人次突破20亿。动漫短剧优势在于可IP化,且受众群体年轻化,Z世代占比超60%,随着二次元文化兴起,动漫短剧市场潜力巨大。
与真人短剧相比,动画短剧在制作周期上具有明显优势。动画制作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不受天气、场地、演员档期等因素的限制,制作流程相对标准化和可控。并且,AI可辅助剧本生成、分镜设计、特效制作、后期剪辑、翻译配音等环节,实现降本增效。
当前,“AI+”动漫短剧成为新趋势,主要分为AI转绘短剧、AI+动态漫、AI+动画短剧三种类型。AI转绘短剧可将真人短剧转绘为动漫风格;AI+动态漫在漫画原著基础上增加动效、配音;AI+动画短剧则是独立创作的剧情向动画短剧。
今年2月,灵境AI首次进行AI转绘短剧《武极天尊》,制作周期1个月,并且购入了超过300部短剧版权用于AI转化;在红果已经上线的动漫短剧中,也有一批是由真人短剧转绘而来。
2025年3月,字节跳动旗下即梦AI与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战略合作并启动“AI动画创作周”活动,围绕《大闹天宫》为代表的中国经典角色形象、《宝莲灯》为代表的中国经典动画故事和《鹿铃》《山水情》等为代表的中式美学风格设立三大赛道,用AI进行二次创作。
文/本报记者陈斯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