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燃油车时代的辉煌岁月里,传统汽车制造商稳坐市场头把交椅,无人能敌。然而,随着华为与小米这两大智能手机巨头涉足汽车领域,局面悄然生变。小米SU7 Ultra一经上市,首月订单量即突破2万辆大关;而搭载鸿蒙智行生态的问界M9,更是稳坐50万级SUV销量榜首,短短半年内,鸿蒙智行生态车型销量已超3万台。这一系列数据,无疑给传统车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其市场份额在20万至50万价格区间内正迅速萎缩。
这一场跨界“降维打击”,实质上是两种截然不同造车理念的直接碰撞。华为以其强大的技术实力,为合作伙伴赛力斯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从激光雷达成本的大幅降低到电机效率的极致提升,助力其打造出豪华SUV市场的销量冠军。而小米则将手机行业的“性价比”理念引入汽车领域,SU7 Ultra以35万元的价格,提供了835公里的续航里程和三电机高性能配置,甚至承诺为车主提供终身免费智能驾驶服务,这样的竞争力令人咋舌。
更令人感到威胁的是,华为与小米通过构建生态系统,实现了对用户生活的全面渗透。小米车主只需通过小爱音箱即可远程控制车辆空调,而华为用户则能利用手机一碰传功能,直接将导航路线发送至车载系统,这些便捷功能让传统车企的产品显得相形见绌。当传统车企还在专注于销售单一车辆产品时,华为与小米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人车家全场景”的生态系统构建,这种降维打击的方式,无疑让传统车企措手不及。
传统车企面临的困境,既有外部环境的压力,也有内部管理的掣肘。在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庇护下,传统车企享受了太久的安逸时光,直到华为与小米的入局,才如梦初醒。一方面,燃油车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宝来等车型价格大幅跳水;另一方面,在电车智能化领域,传统车企又显得力不从心。更为严重的是,内部燃油车部门与电动车研发部门之间的资源争夺,严重阻碍了电动车项目的推进。相比之下,华为与小米没有历史包袱,小米汽车项目从立项到量产仅用了三年时间,而华为则通过技术外包等方式,迅速提升了自身的研发能力。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传统车企必须深刻反思并加速转型。汽车已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用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传统车企仍然固步自封,坚守“三大件”的传统理念,那么终将被市场淘汰。唯有积极拥抱变革,加速向智能化、生态化转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