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富士康再次跑路?
富士康要求中国大陆技术团队立即撤离印度,瞬间成为国际关注舆论焦点。
如今iphone17上市在即,正是印度工厂生产最忙的时候,郭台铭却把主抓技术的工作人员撤离,难道不担心不能如期交付?
“赏”给大陆的饭
曾几何时,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日子,顺遂得简直不像话。
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从高级白领到暑期学生工,尽数吸纳。一座座“富士康城”拔地而起,与其说它是个工厂,不如说它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微缩社会。
良品率、基建、供应链,这些在别处可能是天大的难题,在这里,都是一路绿灯。
或许是太过顺风顺水,让其掌舵者生出了些许错觉,一句“给大陆赏饭吃”的豪言,像一根刺,扎在了无数人的心上。大家心里都清楚,这碗饭,是无数工人的汗水和时代的机遇共同烹成的。
没人会跟钱过不去,富士康也不例外。在中国积攒了一套成熟到可以闭着眼操作的模式后,它的目光开始投向远方。那边的印度,正热情地挥舞着双手,像一个急于证明自己的新秀。
印度画的饼很大,也很香:高额补贴、税收全免、政策一路开绿灯。这对富士康来说,是一笔无法拒绝的生意。
一方面,印度数以亿计的廉价劳动力,意味着生产成本可以压到更低。另一方面,太平洋两岸的博弈日渐升温,把鸡蛋分开放,既能给苹果一个交代,也能为自己留条后路。
算盘一打,富士康便动了身。从2019年开始,它陆续关停国内二十多家工厂,转身向印度砸下近35亿美元,目标直指iPhone制造、半导体,甚至是电动车。
那架势,仿佛要在南亚复制一个黄金时代的自己。
现实是请来一尊真佛
可惜,剧本并没按预想的那样演下去。富士康在印度遇到的第一道坎,就是当初那些画出来的饼,迟迟落不了地。与韦丹塔集团合资的项目,近百亿美元的建厂补贴,印度政府的承诺就像是挂在天边的月亮,看得见,摸不着。
钱款一拖再拖,逼得富士康只能暂停投入,叫停项目。一场轰轰烈烈的招商引资,最后看起来更像是一场空手套白狼的表演。
比政策更难搞的,是人。
富士康在中国习惯了的“固定工时+弹性加班”模式,到了印度,一头撞上了工会的铁墙。人家每周只干35小时,多一分钟都不行。生产效率可想而知。
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拉扯和妥协,工时才勉强调整为12小时轮班,但那种令行禁止的效率,终究是回不来了。
更离谱的是,印度工厂的品控一度成了笑话。有报道称,生产出的手机里竟然检测出了大肠杆菌。这种匪夷所思的问题,深刻诠释了什么叫“水土不服”。
最后致命一击来自基础设施,在印度,一天停电六小时是家常便饭。工厂即便自备发电机,频繁切换带来的电压不稳,也足以让精密的生产线隔三差五地“猝死”一批零件。
设备故障频发,维修成本飙升,工期延误成为常态。管理层焦头烂额,员工士气低落,原本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如今成了难以摆脱的泥潭。
为了保住民用电,当地政府甚至会“建议”富士康的生产线暂时歇一歇。
面对这些在国内闻所未闻的魔幻操作,不知富士康的高管们,是否会回想起当初那句“赏饭吃”的豪言?此刻听来,真是莫大的讽刺。
“浪子回头”
一则消息悄然传开:数百名被派驻印度的中国工程师,被要求打道回府。
在新款iPhone即将问世的节骨眼上,此举极不寻常。苹果和富士康都三缄其口,但外界的猜测早已满天飞。
有人说,这是印度工厂“偷师”成功,中国师傅们没有利用价值了。也有人说,这恰恰证明,郭台铭终于认清,有些优势,除了中国大陆,哪里都给不了。
无论如何,富士康想回头的姿态已经摆了出来。那边厢印度项目受挫,这边厢河南郑州又开始大规模招工五万人。一关一开之间,尽显其辗转腾挪的窘迫与现实。
只是,当年的那个“大陆”,已经不是今天的这个“大陆”了。
今天的中国制造业,早已不是那个只懂埋头做代工的学徒了。就在富士康远走南洋、四处碰壁的这几年,一个叫立讯精密的企业,悄然崛起。它的创始人,恰恰曾是富士康的“旧部”。
这家企业从苹果的耳机小订单做起,硬是凭借过硬的品质,一步步蚕食份额,杀进了苹果供应链的核心圈。如今,它的业务横跨新能源汽车,纵深杀入智能设计,市值早已突破两千亿。
反观富士康,虽然体量依然庞大,但除了“苹果代工”这张老名片,似乎再没拿出什么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东西。它也在努力挤进电动车这些新赛道,可入局已晚,更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追赶者。
结语
重新归来的富士康,面对的不再是那个任其予取予求的温室,而是一个高手林立、规则全变的竞技场。
牌桌已经换了,对手也已不同,富士康想赢,得先学会怎么玩好手里的这副新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