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一场剧烈的洗牌,小米汽车的崛起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7月,新势力阵营门槛陡然抬高,零跑以5万辆销量稳坐冠军宝座,问界、小鹏紧随其后,而小米以3万辆的月交付量跻身“3万俱乐部”,位居第五,但其增速却遥遥领先。这一成绩,与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形成鲜明对比,深蓝、埃安、极氪等均未突破3万辆大关。
这场新旧势力的对决中,互联网基因车企正改写游戏规则,小米的成功,压力传导至竞争对手。特斯拉Model Y被迫降价应对,比亚迪唐EV紧急调价2万元,蔚来ES6则加推入门版车型,试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一杯羹。一场由小米引发的价格战席卷整个行业。
小米汽车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8月1日,小米集团掌舵人雷军在个人微博宣布了这一里程碑式的喜讯:小米汽车7月销量突破3万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三倍。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也同步发声,称这是“小米汽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2024年首款车型交付开始,小米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实现了这一目标,速度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细看小米汽车的销量曲线,其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3月销量逼近2.9万辆,5月达到2.8万辆,6月回落至2.5万辆,7月才最终突破3万大关。这波峰波谷的曲线,恰如小米造车历程的缩影,反映出其在产能方面的挑战。
雷军的喜报微博评论区,上演了充满戏剧性的一幕。用户的“恭喜”与“我的车呢?”此起彼伏,形成鲜明对比。甚至有人调侃道:“雷总,我的YU7是要等到换代才能提车吗?” 用户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小米汽车订购页面显示,三款车型的交付周期均较长,订购基础版YU7的用户,可能需要漫长的等待才能提车。
这种“甜蜜的负担”源于小米汽车YU7上市引发的巨大市场反响。6月底,YU7开售仅3分钟订单突破20万辆,18小时内订单量达24万辆,首小时订单量甚至超越特斯拉Model Y在华五个月的总销量。 消费者的热情将小米推上浪潮之巅,但也暴露出其产能的脆弱。
面对汹涌的订单,小米工厂正全力以赴。北京亦庄一期工厂已启动24小时不间断生产,生产线每76秒就有一台新车下线,效率显著提升。但与单月3万辆的交付量相比,产能天花板清晰可见——年产能约36万辆,而YU7单款车型18小时的订单就已达24万辆。
产能扩张计划已紧急启动:二期工厂开始试生产,小米斥资6.35亿元拍下亦庄新城工业用地,三期工厂建设即将启动。同时,小米也在积极升级供应链,与宁德时代签订电池保供协议,并引入AI质检机器人以优化生产流程。
小米的产能爆发力并非没有先例:去年SU7原计划交付7万辆,最终以13.5万辆超额完成,展现出惊人的弹性。但如今同时生产SU7和YU7两款爆款车型,产能压力骤增。
YU7的成功,对7月销量的突破功不可没。这款25.35万元起的电动SUV,精准定位市场:比Model Y低3.54万元,却拥有高达835公里的续航里程,四驱版零百加速仅需3.23秒,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800V高压平台,将高端配置“普惠化”。
用户用钱包投票的背后,是小米精心构建的生态系统。60%的首次留资用户被吸引,其中45%是小米手机的忠实粉丝。“我的手机、手环都能与车互联,这种体验无可替代”,一位90后用户的感言道出了小米汽车成功的关键。
小米也在积极拓展销售网络。7月新增18家门店覆盖97个城市,8月计划再增18家,覆盖106个城市,包头、桂林等新兴市场也迎来了小米直营店。渠道扩张如同滚雪球般,为小米汽车的持续增长铺平道路。
随着二期工厂投产、三期地块落定,小米的产能将得到显著提升。但特斯拉Model Y已悄然降价,比亚迪刀片电池车型虎视眈眈,乐道L90上市首日服务器就被挤爆,竞争依然激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牌局正在重洗,小米能否持续领跑,仍需时间的检验。雷军站在产能扩张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用户日益焦灼的等待,一边是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当“为发烧而生”遇上“为交付而战”,这位跨界造车的科技大佬,需要更快的工厂流水线,也需要更坚韧的供应链神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