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达8吨的乘龙卡车在与仅2.6吨的理想i8对撞后,车轮弹起,车头掀翻,而理想i8却相对“淡定”地停在原地。这一测试结果瞬间点燃网络,各种猜测、质疑与争论甚嚣尘上。
中国汽研8月3日晚发布声明函,称该测试项目仅验证理想i8车辆安全性,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不涉及其他品牌车辆的安全性能评价。
事件发酵后,网络上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声音,不少人竟呼吁理想与乘龙的CEO亲自驾驶自家车辆进行对撞,美其名曰“用事实说话”。先不说这种提议背后的“看热闹不嫌事大”心态,单从法律角度看,这就完全是无稽之谈。我国GB11551-2014《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明确规定,碰撞测试必须使用假人,以确保测试过程中的人员安全。所以,无论双方高管多么“英勇”,这种真人对撞行为都是严重违法的,绝无可能发生。
不仅如此,网络上甚至有乘龙车主向理想车主发出对撞邀请,一时间,对立情绪在网络上蔓延。但冷静想想,买理想车的消费者何错之有?他们不过是选择了一款心仪的产品,却无辜被卷入这场舆论纷争,实在是躺枪。在没有充分了解事实真相之前,如此煽动对立情绪,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对整个汽车消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面对这场风波,涉事各方纷纷表态。中国汽研的消防人员回应称测试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不会偏袒任何一方。东风柳汽作为乘龙品牌的所属公司,迅速发表郑重声明,指责理想的测试行为严重侵权,对品牌形象造成极大损害,并保留追责权利。理想方面则表示相信权威机构,称测试所用卡车并非其指定,整个流程由中国汽研操办,且愿意接受复测。
表面上看,似乎每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给出了合理回应,但这也让公众更加困惑。理想i8真的如此“神勇”,能轻松撞翻比自己重数倍的卡车?还是说测试过程存在猫腻?其实,乘龙卡车在此次事件中确实有些无辜。无论其产品质量究竟如何,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品牌标识清晰地出现在对撞视频中,且未进行有效遮挡,这对品牌形象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理想和中国汽研在这一点上,无疑存在疏忽。
有人质疑理想向中国汽研施压,要求制造“漂亮”的对撞场面。但中国汽研可不是一般的机构,它成立于1965年,是国家一类科研院所,归国务院国资委管理,还是上市公司。其权威性和专业性不容置疑,理想想要操控这样一个“巨无霸”机构,谈何容易?
而且,中国汽研承担了中保研测试规程的开发,主导制定常见的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在汽车安全测试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和广泛的影响力。所以,将矛头单纯指向理想,显然有失偏颇。
从物理常识来看,一辆小车撞翻大车,确实有些不可思议。但仔细分析,理想i8的特殊造型或许是关键因素。作为一款电动车,理想i8车头呈楔形,在以100km/h的相对速度撞击卡车时,有可能产生足够大的向上力矩,加上其重心低,且经过安全强化设计,在撞击瞬间,可能形成杠杆效应,将卡车车头掀翻。而乘龙卡车车头靠卡扣固定,虽承受拉力较大,但在这种特殊撞击下,也并非坚不可摧。
乘龙方面在给卡友的信中提到使用的是旧车,这也为事件增添了一丝不确定性。在双方都无造假意图的前提下,车辆的疲劳度、理想i8的特殊造型以及撞击角度等多种因素叠加,很可能导致了我们看到的戏剧性结果。此前极狐也曾用一辆仅两吨重的小车撞击8吨卡车,同样出现卡车被撞离地面、车头掀翻的情况,这也从侧面说明,在特定条件下,小车撞翻大车并非完全不可能。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推测。要真正平息争议,中国汽研有必要给出专业解释,比如详细说明卡车的卡扣系统是否存在问题、车辆是否进行过不符合日常场景的改动等,以消除公众的误解。在没有权威解释之前,公众还是应该保持理性,避免被情绪左右,盲目跟风指责。
理想i8与乘龙卡车的对撞事件,已经超出了一次普通汽车测试的范畴,演变成一场舆论风暴。它不仅考验着企业的公关智慧,更暴露了汽车行业在安全测试规范、品牌保护等方面存在的漏洞。
希望各方能以此为契机,加强行业自律,完善相关标准,让汽车安全测试真正成为消费者购车的可靠参考,而不是沦为一场博眼球的闹剧。在真相大白之前,我们不妨耐心等待,让专业的归专业,理性看待这场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