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当“生娃=破产”的焦虑席卷年轻家庭,当“不敢生、不愿生”成为社会共识,国家终于亮出了一张“经济+民生”的双重底牌。
从2025年1月1日起,中国正式启动每年3600元/孩的育儿补贴政策,央妈更是罕见公开对比全球育儿福利,释放出强烈信号:这场“生育支持战”,中国不仅要打,还要打出新高度!
但对于网友来说,却认为这笔钱还不够买几罐奶粉呢,甚至人调侃说给100万也不生,为此专家也是纷纷怒斥,毕竟这件事情不能光看表面,而是应该了解其背后的核心价值。
那么,这项政策究竟有何用意?对老百姓来说又是好是坏呢?
这3600元并不是为了让不想生娃的人改变主意,而是帮那些想生但怕花销大的家庭,毕竟0-3岁养娃开销多,奶粉、尿布、看病样样要钱,对普通家庭是个不小负担,所以这笔钱能省点开销,让想生娃的家庭敢下手。
而且国家还想通过这政策告诉大家,生娃有支持,不管是一孩还是多孩,都有补贴,说明国家看重每个家庭的选择。
毕竟一孩家庭占新生儿一半多,帮他们省点钱,可能让他们考虑再生一个,而这并不是逼人多生,反而是让想生的家庭少点顾虑。
当然对于领补贴也不麻烦,为此国家还专门弄了个育儿补贴信息系统,8月下旬开始用,8月底全国都能申领,而且线上还有政务平台、支付宝、微信,点点手机就行,对于不会用网的,也可以去孩子户籍地的乡镇或街道办,手续简单。
最为主要的是,这笔钱主要中央财政掏,预算900亿元,承担90%,地方出一点,而且财政部跟国家卫健委定了管理办法,保证钱花得准,例如补贴不收个人所得税,也不会影响低保、特困救助资格。
国家还跟别的政策搭着用,比如每月2000元的婴幼儿照护税费减免,这些加起来,能帮家庭省不少钱,尽管跟发达国家比,中国的3600元不算多。
但OECD国家补贴占家庭收入10-20%,中国按城镇平均收入算,只有6.9%,但中国有自己的路子,那就是补贴专盯0-3岁,毕竟这阶段花钱最多,帮在这儿最有用。
而且有些国家虽然补贴多,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毕竟高福利让有些人不爱干活,所以中国这政策不想让人光靠补贴过日子,钱给得合适,还鼓励上班,而且国家也说了,这只是开头,后面会根据情况加码,慢慢跟上需要。
比如中央文件明确允许地方根据财力叠加补贴,形成“国家基础餐+地方特色菜”的组合效应,而深圳龙岗区对三孩家庭额外发放1.8万元/年;浙江为二孩家庭提供每月800元补贴;内蒙古牧区实施补贴翻倍政策;成都创新推出积分兑换补贴机制。
这些政策出具的意义,就是想解决没人带娃的麻烦,让父母少点顾虑,最为主要的是,3600元不只帮家庭,还能带活经济。
例如1000万孩子领补贴,直接花360亿元,但拉动的消费能上千亿,而且家长买奶粉、尿布、玩具会多点底气,母婴电商、早教、儿童乐园都能赚到钱,比如,3600元能买12罐中端奶粉,直接帮奶粉厂多卖货。
虽然说对于大城市人来说,3600元可能只够买奶粉,但这些地方工作机会多,年轻人多,生育压力小点,所以补贴对他们来说也是小帮手,能省一点小钱。
而对于中小城市和农村家庭来说,他们更需要这笔钱,毕竟养娃成本没那么高,3600元能买不少东西,比如多几罐奶粉或尿布。
毕竟中低收入家庭得精打细算,这补贴能让他们敢生,而且中西部有些地方人口流出多,补贴还能鼓励年轻人留下来生娃养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3600元只是个开头,后面还有更多招,目前国家已经在推长产假、育儿假、托育服务,接下来可能在教育、医疗、住房上加把劲,比如,降幼儿园费用,增加儿童医疗保险,或者给多孩家庭租房优惠,这些都能让养娃花的钱少点。
未来,生育支持会更全,那时候国家不只是单纯的给钱,还得让托育、教育、医疗跟上,帮家庭从生到养一路顺。
同样国家还在试新办法,比如把托育点建到社区,或者给职场父母更多灵活上班时间,这些都在慢慢推,目的就是想让想生娃的家庭没啥后顾之忧。
主要信息来源:
原文登载于红星新闻2025年07月29日关于国家育儿补贴落地,每孩每年3600元,能否提升生育意愿?专家:这是一个起点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新华社2025年07月30日关于每孩每年3600元,中央财政预算约900亿元——国新办发布会解读育儿补贴方案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新京报2025年07月29日关于每孩每年3600元,真金白银为育儿家庭减负|新京报社论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中国企业报2025年07月31日关于国家育儿补贴方案发布:每年3600元,能否撬动生育意愿?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