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乘用车市场,看似平静,实际在悄悄换挡。乘联会数据显示,当月零售182.6万辆,环比下滑12.4%,同比增长6.2%。这背后的意思是——市场并没有整体衰退,但短期需求确实在降温。
新能源的主场优势更稳了
新能源车零售98.7万辆,渗透率达到54%,比去年同期高出2.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现在你去4S店看车,隔壁展台的一半车型,都是新能源的。
更有意思的是结构变化:
• 纯电动车零售60.7万辆,同比大涨24.6%,环比小降8%;
• 插混卖了38万辆,同比下降3.6%,环比下滑15.7%。
这说明,消费者选择正在从“先插混试水”往“直接上纯电”转移。原因不复杂——一是充电网络变密了,二是续航提升到500-700公里后,日常和长途都够用。
头部车企的冷热反差
比亚迪依然是销量冠军,但环比和同比都下滑。特斯拉同样承压,主要是产品周期和价格战疲态明显。
反观吉利银河和小米,增长势头凶猛。银河靠PHEV+EV的双产品线,覆盖更多价格带;小米则靠SU7的市场热度和交付爬坡,一路向上。
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插混同比首次出现负增长,这对以插混为主力的品牌是个提醒:过去两年,插混靠“油电兼得”吸引了大量家庭用户,但随着充电便利性提升、纯电综合成本下降,它的过渡属性正在弱化。如果品牌不尽快推出有竞争力的纯电产品,很可能被新一波纯电浪潮冲击。
个人观察:试驾体验里的变化
上周试了朋友的银河E8,明显感到国产纯电的驾驶质感和智能化体验在快速成熟。转向轻盈、动力响应直接、座舱交互流畅,这些体验过去往往只出现在30万+的车型里,现在20万出头就能买到。
以前大家买插混,是因为担心充电不便、怕掉链子;而现在高速服务区和城市快充桩的密度,已经让很多人敢直接跳过插混。
市场趋势:下半年怎么走?
短期内,车市的竞争将集中在两个问题:
1. 纯电谁能打到更多人的“心理价位”——比如20万以内实现高续航+高智驾。
2. 谁能在智能化上先一步跨过去——城区NOA、高速NOA的普及,可能会成为品牌竞争的新分水岭。
结论
7月车市是一场版图微调:传统强者进入节奏调整期,新势力和“二线梯队”趁机抢市场;纯电的渗透力在增强,插混的吸引力在下降。对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个选择面更广、价格更有竞争力的好阶段;对车企来说,谁能适应纯电主导的节奏,谁就能在未来两年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