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福特汽车有消息传出,称他们找到了应对中国车企的办法,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电动车转型的老套路吗?改生产线、建电池厂,谁不明白?可福特这次好像还真有些不同,他们表示要生产出比比亚迪还便宜的电动皮卡,将价格控制在3万美元,听起来挺唬人,但仔细琢磨,这事能靠谱吗?
福特此次投资了50亿美元,其中20亿美元专门用于改造美国本土的工厂,将原本用于生产燃油车的生产线全部更换为生产电动车的生产线。
剩下的30亿建电池厂,关键一点是说他们不用中国进口的电池。
但电池这块,中国车企,尤其是比亚迪,老早就把成本压得很低了,
福特凭什么能跟人家比,
他们提到有个新办法,电池体积缩小三分之一,不过续航得保持够用,
听起来挺厉害,但问题是,电池占电动车成本的大头,如果电池成本没优势,其他部分能补上吗?
再说说成本问题,
福特说他们要提高生产效率,缩短装配时间,这样能降低成本。
可美国现在原材料关税高得离谱,钢、铝这类材料的关税都到50%了
这些钱最后还不是得消费者掏,
去年美国电动车平均都得卖6万美元,福特说要降到3万,这里面的差价太大了,
就算他们真的能提高效率,可原材料价格这么高,谁能保证最后价格不会往上涨?
更令人担忧的是,特朗普彼时推行高关税政策,虽阻挡了中国车企进入美国市场,但美国车企自身也背负了不少债务,有预测称,到2025年美国车企仅关税损失就会达70亿美元,福特如今偏要与比亚迪比低价,不过比亚迪的车既便宜又实用,早已在美国人心中扎下了根,就算福特生产出3万美元的皮卡,美国人真会为了省些钱而更换品牌吗?
福特高层颇具信心,称新生产线效率提升了15%,零部件使用量也减少了20%,不过这些数据能否转化为实际的价格优势?我了解到美国当下工会颇为活跃,工人常抵制工厂自动化改造,若生产线改造不顺利,计划便会全盘落空,另外电池体积变小,若出现续航不足或安全问题,那就会很棘手。
有意思的是,福特还特意强调其电池不用中国技术,不过问题在于当下全球超半数电池供应链都在中国,美国自身建厂成本不高,而且技术能否跟得上还是个未知之事,比亚迪现今不光自行生产电池,还向别的车企供货,这种垂直整合的优势,福特靠“另寻他法”就能超越吗?
再仔细考量美国市场,当下电动车价格普遍偏高,普通百姓无力负担,若福特能将价格下调至3万,那倒算是一桩美事,但问题在于,美国如今通货膨胀态势严峻,普通人钱包拮据,即便有低价车,众人会敢于购买吗?并且电动车的充电设施尚不完善,诸多地方压根找不到充电桩,买了车也派不上用场。
最让我感觉不太对劲的是,福特似乎将所有筹码都押在了低价上,不过比亚迪这些年不只是依靠便宜,其技术也在进步,智能化配置与美国车相比毫不逊色,当下比亚迪还计划在美国建厂,届时关税问题解决后,福特的“本土优势”还能余下多少?
若深入探究,福特此次策略似孤注一掷,欲靠低价守住美国市场,然面对中国车企全方位之优势,仅改造生产线与小电池便足?关税压力、技术阻碍、市场接受程度,此三难关只要有一难过,策略即全败,距2025年所剩时间不多,福特能否按时推出新车型尚不确定,即便推出,消费者会认可乎?
反正我觉得,这事儿看着更像是福特在给自己打气,说白了就是不想被中国车企彻底甩开。但光喊口号没用,真要打价格战,比亚迪早就在全球布局了,福特这点钱和计划,怕是不够看的。
上一篇:纯电池快递到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