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推手,电动汽车以“零尾气排放”的标签成为绿色出行的典范。然而,一项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最新研究却揭示了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当电动汽车接入直流快速充电器时,周围空气中的有害细颗粒物浓度会显著升高。这一看似环保的环节,实则隐藏着不容忽视的空气质量隐患。
● 研究揭示:快充桩旁的PM2.5浓度翻倍
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环境健康教授环境健康教授 朱一芳领导的研究团队,针对洛杉矶地区50个直流快速充电桩展开了系统性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充电桩运行时周围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普遍达到城市背景值的两倍,部分峰值甚至远超交通繁忙路段与传统加油站。
“电动汽车虽无尾气污染,但轮胎、刹车磨损产生的颗粒物本就存在,而快充桩的运行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朱一芳教授指出,团队在充电桩配电柜附近测得的PM2.5浓度最为惊人:平均浓度达15微克/立方米,部分峰值甚至飙升至200微克/立方米。对比数据显示,洛杉矶城市背景PM2.5浓度仅为7-8微克/立方米,交通繁忙的高速公路或十字路口约为10-11微克/立方米,传统加油站也仅约12微克/立方米。这意味着,快充桩旁的颗粒物污染已显著超过上述场景,成为局部区域的“高污染点”。
值得注意的是,充电桩的密集度与污染程度呈现正相关。作为加州直流快速充电桩最密集的区域,洛杉矶县运行着1938个快充桩(占全州总量近20%),其监测到的PM2.5浓度也普遍高于其他地区。研究团队在该县测得的PM2.5浓度范围为7.3-39微克/立方米,而加州其他城市地区的典型值仅为3.6-12.4微克/立方米。
● 颗粒来源:冷却风扇“搅动”沉积污染物
这些高浓度的细颗粒物并非来自充电桩本身,而是源于其运行时的“二次污染”。朱一芳教授解释,直流快速充电器为维持高效充电,内置的冷却风扇会高速运转,产生强大的气流涡流。这些涡流会将沉积在地面、充电桩内部的颗粒物重新扬起,形成悬浮污染。
“这些颗粒物的‘源头’其实是城市交通的长期积累。”研究指出,扬起的颗粒中检测到高含量的金属示踪物,主要来自汽车刹车、轮胎的磨损,同时混杂着路面泥土与灰尘。由于直流快速充电桩多分布在交通枢纽或商业区,地面本就积累了大量机动车运行产生的颗粒物,而风扇的强气流恰好成为了“搅动器”,将这些沉积污染物重新释放到空气中。
● 健康风险:微小颗粒的“隐形威胁”
PM2.5因其粒径小于2.5微米,可直接穿透呼吸道进入肺部,甚至渗入血液,引发哮喘、心脏病、肺癌等多种健康问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菲尔丁学院环境健康科学系教授迈克尔·杰瑞特强调:“细颗粒物对所有人都有健康风险,尤其对老人、儿童及心肺疾病患者更为致命。充电桩旁的高浓度暴露,相当于让人体直接处于‘污染热点’中。”
车主或许对快充桩的风扇噪音并不陌生,部分充电器启动后,风扇的轰鸣甚至伴随隐约异味。朱一芳教授指出:“这些异味往往是颗粒物与空气中其他物质反应的信号。虽然肉眼看不到颗粒,但嗅觉和听觉已在提醒我们:此时应保持距离。”
● 规避建议:充电时“退后几步”即可降低风险
幸运的是,污染物的扩散范围有限。研究团队在不同距离的监测显示,高浓度PM2.5(15-200微克/立方米)仅集中在充电桩配电柜处,距离充电桩数米外,浓度便显著下降;数百米外则与背景污染水平无异。“最直接的防护方式,就是在充电时远离充电桩,避免长时间近距离停留。”朱一芳建议,车主可利用充电间隙到附近休息区等候,或佩戴具备PM2.5过滤功能的口罩(如N95级),减少吸入风险。
● 理性看待:电动汽车仍是更优解
尽管存在这一细节问题,研究团队仍强调,电动汽车的环保价值不容否定。“与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仍显著更低。快充桩的颗粒物问题,本质是‘沉积污染物的再扬起’,而非新增污染源,且可通过‘保持距离’有效规避。”朱一芳总结道。
对于广大车主而言,只需在充电时多一份留意:听到风扇启动、闻到异味时主动退后几步,即可在享受绿色出行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健康风险。毕竟,技术的进步本就需要在发现问题中不断完善,而正视细节,正是推动电动汽车真正实现“全链条环保”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