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新的计算革命里,最耀眼的名字不是英伟达,而是那些牢牢镶嵌在其供应链中的企业。
原因很简单:当风口来临时,只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公司,才能把握住时代的确定性。
文案:林凌 编辑:林凌
这句话放在胜宏科技的身上,再合适不过,过去一年间,这家不起眼的电路板厂商市值暴涨10倍,创始人陈涛一度身家突破百亿。
而他的财富曲线,也几乎与英伟达AI产业链的崛起完美同步。
但要注意,资本故事从来不是单线叙事,在陈涛财富飙升的背后,既有技术突破的必然性,也有供应链绑定的确定性,更有黄仁勋亲手搭建的“朋友圈效应”。
5月18日晚上,黄仁勋第三次在台北同一家餐厅设宴,30多位科技大佬齐聚一堂。
台积电、广达、和硕、华硕、联发科等董事长尽数出席,有人调侃,这顿饭的规格已经不输G20,只不过讨论的不是国际关系,而是AI产业链的命运。
表面上,这是一次朋友聚餐,但从商业逻辑看,它更像是一场“权力宣告”,英伟达的供应链格局已经牢牢固化,任何一环掉链子,整个AI芯片的产能部署都会受阻。
因此,黄仁勋反复强调一句话:“没有台积电,就没有英伟达。”这不仅是客套话,而是整个AI生态的真实写照。
台积电在先进封装上的突破,让Blackwell芯片顺利量产,而对于下游厂商来说,这种绑定关系,意味着稳定订单和可预期的利润空间。
胜宏科技正是这种巨头红利的直接受益者。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胜宏科技时反应是:“电路板?不是随便哪个珠三角小厂都能做吗?”
这种认知停留在二十年前,今天的电路板,早已不是焊接铜片的手艺活,而是支撑算力需求的核心环节。
英伟达采购的24层电路板,要求在毫米级厚度中实现堆叠与互联,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让成品报废。
行业平均良率大约在70%左右,而胜宏科技能达到85%以上,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让交付更有保障。
要知道,在AI产业链中,时间就是最大成本,黄仁勋宁愿在协议中给胜宏额外的“准点交付奖励”,也要稳住生产节奏。
在这种绑定模式下,胜宏的毛利率被稳定在35%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资本市场显然早就识破这份隐性合同的价值,这也是胜宏股价10倍飙升的底层逻辑。
如果只看现在的胜宏,很容易忽略这家公司背后的创业轨迹,陈涛的经历,正是早期中国制造业创业者的缩影。
他出生在甘肃陇南,17岁参军,退伍后分配到体制内拥有铁饭碗的岗位,但一次深圳之行,让他决定放弃稳定,踏入充满不确定的广东制造业。
2003年创办胜宏科技,从零开始做电路板生意,他不仅懂销售,更逼自己把技术吃透,最终拿到高级工程师资格证,逐渐形成了“销售+技术”双轮驱动的创业模式。
这一点非常关键:在硬科技领域,没有技术底蕴的企业,很难在产业链内稳住。
也就是说,陈涛的成功,既是供应链巨头带来的机会,更是他早年“跳出农门”的决绝选择累积的红利。
这一次供应链宴会,不只是吃饭和寒暄,背后的核心更在于庆祝 Blackwell系统量产。
这款新一代AI芯片已经进入供应链大规模生产,意味着计算革命的又一轮提速。
对于供应链伙伴而言,这就像集体收获的信号。无论是电路板的胜宏,还是先进封装的台积电,抑或是负责代工组装的广达、和硕,所有节点都将直接分享到新一波AI算力需求的财富红利。
同时,黄仁勋还透露与台积电正共创新机会,例如机器人、自动驾驶车等新兴领域。
英伟达将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人形机器人芯片Jetson Thor,被称为机器人产业的“ChatGPT时刻”。
意味着AI从“算力大脑”扩展到“物理身体”,供应链金矿才刚刚开挖。
如果说过去几年胜宏靠电路板业绩飞升,那未来几年,更多企业可能将在这一波“物理人工智能”浪潮中脱颖而出。
当然,高光与争议总是并存,胜宏科技创始人陈涛,在股价飙升后迅速套现16亿元,引来部分股民质疑:企业家自己都不相信长期价值吗?
但换个角度看,套现并不必然等于“看空”,在中国资本市场,创始人减持既可能是财富规划行为,也可能是对未来竞争压力的提前预判。
电路板虽有技术壁垒,但并不是绝对垄断行业。一旦AI热潮降温,需求波动势必影响估值。
陈涛的选择,或许正应了资本世界的那句老话:“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对他而言,守住已到手的财富,未必不算智慧。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