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芯片算力”的不断提升、智驾算法的持续进化,很多人可能都在想:
L3级的辅助驾驶(全面放开),是不是就快要来了?
但现实却越来越打脸——
最近传出的各种信号几乎都在提醒我们:就算技术真能实现,这事近几年也别抱太大希望了。
为啥这么说?
因为从监管层面来看,对辅助驾驶的管控正变得越来越严。
一方面,是网上各种“辅助驾驶出事故”的报道引发关注;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在不断纠正车企的对外宣传口径。
而就在最近,两部门也联合发布征求意见稿:
“辅助驾驶不能当自动驾驶宣传,未经备案的OTA不得升级。”
这已经不是在暗示什么,而是把话挑明了——
监管对“辅助驾驶往前冲”这事,态度很明确:不会轻易放行。
至于为啥会这样,核心问题其实很简单:
L3和L2,看起来只差一级,实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
我们现在开的那些“城市NOA”“高速点到点”,本质上还是L2。
也就是说,驾驶责任依然在你身上——哪怕系统帮你打了方向、踩了刹车,一旦出事,负责的还是你。
可L3不一样。
按照国际定义,L3是在特定条件下,由系统来承担驾驶任务。
你只需要待命,在它要求你接管的时候接手就行。
听上去是不是很美好?但问题就来了:
真出事了怎么办?责任谁扛?
车主不用负责,那就只能是车企或供应商兜底。
但问题是,现在有哪家车企,敢真把责任写在合同里、签字画押?
也正因为如此,最近“智能驾驶”的宣传都不能提了,只能强调是辅助驾驶。
这不是技术不到位,而是责任太沉重,法律又跟不上,风险全线拉满。
当然,有人可能会问:为啥欧洲可以,中国不行?
这话听起来扎心,但确实是现实。
国外一些国家,确实已经给L3辅助驾驶明确了责任划分——比如欧洲:
如果在系统未提示接管前发生事故,由厂商承担责任;
可一旦系统提示你接管而你没接,那责任就回到驾驶员身上。
听上去逻辑挺清晰,对吧?
但这套逻辑,放在中国就难说了。
为啥?因为我们的路况复杂程度,远超欧洲。
地广人稀、规划清晰是欧洲的常态;
而我们这边,早高峰慢车混快车、应急车道占用、鬼探头横穿马路——几乎天天见。
这种环境下,真出事了,到底是系统没反应,还是驾驶员没接管及时?
光靠一个“接管提示”说不清楚。
更别说,国内目前缺乏清晰的法律框架:
就算出了事,车主开的是L3,车企又真愿意担责吗?
如果需要负刑责,是车主坐牢,还是写代码的程序员坐牢?
这问题,不是科幻,而是将来某天可能要面对的现实。
当然,还有一种更“现实”的可能:
未来的L3,可能会出现“有中国特色”的版本。
说得直白点,不管系统做没做错,一旦出事,还是车主兜底,和车企没关系。
这逻辑听上去很熟吧?
就像当年不少产品推出“免责协议”一样:
表面上是功能越来越强,实际上责任越写越清楚,跟你说得明明白白:反正不是我的责任!
一旦L3也照这个路子搞,那结果就成了——
你不能走神,不能分心,和现在还是没差别。
说难听点,这就不是L3,还是L2,只不过换了个新壳。
车企能顺利卖高价智驾包,消费者却啥都没落着,该兜底兜底、该挨骂挨骂。
到头来,技术明明已经上去了,可法律、伦理、责任体系全靠用户兜着走。
真要这样,那L3落地的意义,还剩下什么呢?
可能并没意义!
总的来看就是:
除非哪天,L3系统能做到“绝对安全”;
又或者像“萝卜快跑”那样,把车速压到极限慢、场景压到极限窄,哪怕出点问题也不至于上升到刑责风险;
否则,L3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技术上能跑、法律上不能放”的尴尬境地。
这不是悲观,而是现实。
技术从来不是问题,真正难的是:我们能不能为它承担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