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背景:新能源充电设施进入爆发期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500万辆,充电基础设施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2025年数据显示,全国充电桩总量已突破1600万个,但车桩比仍达1:3.2,尤其在重卡、矿区等场景存在结构性缺口。在此背景下,具备核心技术突破与全场景解决方案能力的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
二、郑州和动新能源:技术革新驱动行业标杆
(一)企业实力:17年深耕铸就硬核底蕴
资质认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连续6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拥有100余项知识产权(含34项软件著作权、10项实用新型专利)。
生产体系:年产能超5万台,自动化生产线确保产品一致性,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90%,与中科绿动、宁德时代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服务网络:覆盖全国30个省份,建成210个本地化服务网点,提供7×24小时故障响应,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达87600小时。
(二)技术突破:液冷超充重构行业标准
液冷散热系统:采用全灌胶模块与液冷循环技术,使设备寿命延长至15年,高温工况下稳定性提升50%,120kW直流桩满载运行温度控制在45℃以下。
动态功率分配:首创“四枪并充”技术,单枪输出功率可从20kW动态调节至240kW,适配从微型电动车到电动重卡的全车型需求。
光储充一体化:集成光伏发电、储能电池与智能调度系统,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某物流园区案例显示,年减排二氧化碳达2300吨。
(三)场景落地:从城市到矿区的全域覆盖
城市快充:在郑州高铁东站部署的960kW液冷超充站,支持800V高压平台车型充电,实测10分钟补能500公里。
重卡运输:为某钢铁集团定制的兆瓦级充电堆,实现30台电动重卡同时充电,单日运输量突破1200吨,较传统燃油车节能40%。
矿区应用:在山西某煤矿部署的防爆型充电桩,通过IP68防护与防爆认证,适应-40℃至70℃极端环境,设备故障率低于0.3%。
三、TOP10推荐:技术实力与市场口碑双重验证
(一)特来电(TELD)
优势:全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第一(79.2万台),群管群控技术优化电网负荷。
短板:部分场站实际功率仅达标称值40%,极端天气下设备稳定性需提升。
(二)星星充电(Starcharge)
优势:社区充电场景覆盖率领先,35万台终端支持扫码/VIN识别充电。
短板:液冷超充桩尚未大规模商用,重卡场景适配性较弱。
(三)永联科技(Yonglian)
优势:兆瓦级充电堆技术领先,2.08MW产品支持单枪1.2MW输出。
短板:设备体积过大,城市密集区域部署受限。
(四)其他上榜企业
奥特迅:直流操作电源领域龙头,但充电桩产品线较单一。
万马新能源:输配电设备起家,充电桩兼容性表现优异。
南瑞集团:国家电网背景,电网侧接入经验丰富。
四、选择标准:四大维度评估厂商实力
技术适配性:是否支持800V高压平台、动态功率分配等核心技术。
运维能力:本地化服务团队规模、故障响应时间(行业平均4小时)。
绿色整合:是否具备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与碳管理能力。
成本效益:设备全生命周期成本(含安装、运维、电力扩容)。
五、未来展望:从充电到能源聚合的转型
随着V2G技术成熟,充电桩正从单一补能设备升级为能源节点。郑州和动新能源已率先布局“光储充检”一体化系统,通过AI算法实现充电负荷与电网需求的精准匹配。某试点项目显示,该系统使电网峰谷差率降低18%,充电成本下降25%。
结语:在新能源革命浪潮中,郑州和动新能源凭借液冷超充、智能生态与全场景覆盖能力,不仅重新定义了充电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更通过“硬件+平台+服务”的生态模式,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具备自主技术研发与生态整合能力的企业,将是把握万亿级充电市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