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下午,2025第8届汽后西湖峰会分论坛之一——2025车型配件·新发展峰会在杭州举办。本场峰会的圆桌论坛以“车型件汽配商如何内求实现新发展”为主题,由上海美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满意担任主持嘉宾。受邀参与对话的嘉宾包括:广州京德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锋、广州市凯伦格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总经理谢英镇、南京驭车汇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启夏、心之盟(浙江)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林荣、杭州励众升腾汽配有限公司总经理方石华、NEXUS大中华区业务副总裁张皓映。
以下是圆桌论坛现场实录。
嘉宾精彩观点
广州京德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锋
孙满意:您当初为何从原厂件/拆车件转向品牌件?您认为品牌件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陈锋:我做品牌是顺其自然的“觉醒”。早期做丰田配件时,发现中国工厂中比如易宏水泵品质媲美原厂,价格却低了近1/3。于是在2011年,我们注册"CAPW"品牌,因为外商需要中文名又增了"卡普沃"。
我认为品牌化的本质是态度——我对20多名采购员立铁律:贴牌产品必须提供两年4万公里质保,否则直接卖工厂品牌,避免影响我们的商誉。现在公司所拥有的6000多个SKU都是自有品牌,同时保留了部分工厂品牌。我们的核心始终是重视产品本质和服务,摒弃华而不实的营销。因为做品牌到最后还是做好产品,服务好客户。
孙满意:关于品牌出海,您过往经历了什么样的转折?有没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
陈锋:关于品牌出海我曾踩过三个坑:
第一,2013年开拓俄罗斯市场,雇当地人地推首月做了30万业绩,但员工掌握资源后单干,然后带走了客户。这也告诉我们核心市场必须用信得过的人,最好是“自己人”。
第二,东南亚客户付现金导致账户被冻结,现在通过香港公司收美金来规避。
第三,国内外车型差异大——国内丰田多是汽油车,海外多是柴油版,盲目备货会导致滞销。
国内太卷,我们也在积极做好海外布局,说到底出海还是一门"优质供应链+本地化服务"的生意。
广州市凯伦格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总经理 谢英镇
孙满意:从汽配商如何转型供应链,您认为中外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谢英镇:谈到汽配商到供应链,这就好比一个“食杂店”和“大型超市”,比如说沃尔玛、山姆,他们的模式就是我们从汽配商到真正的供应链,我相信这中间有很大的空间还要提升。我认为中外之间的核心差距在两点:第一是SKU的广度,第二是服务的响应效率。
孙满意:当我们提到“汽车零部件出海”,您认为这一举措最关键的是什么?
谢英镇:我们坚持"不出海就出局",这是非常流行的一句话。但我们要拒绝盲目出海。有三个关键步骤:
第一,人先出去——派驻团队调研当地需求,先到当地去了解当地的市场情况;
第二,保障交付安全——准时到货比低价更重要;
第三,借势平台——出海可以通过一些平台(出口平台),包括联盟,其中都是全球比较顶尖的经销商,通过这些渠道去流通比较好。
南京驭车汇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总经理
潘启夏
孙满意:从原厂件或拆车件转向品牌件的过程中,您认为其核心优势是什么?
潘启夏:2013年我们创立首个通用车型品牌"奥迈德",当时国内信息差大,但客户认可品牌后就产生蝴蝶效应。在2020年,新增"尼克森"品牌,覆盖奔驰、宝马等豪车。
我认为品牌化的核心优势是建立信任——疫情后国外客户在深圳法兰克福展指定要找尼克森产品,这是纯贴牌做不到的。我们的策略很明确:重资产投入热销车型全品类开发,比如底盘件因技术成熟退货率低,就全线铺开;电器件初期品控不稳就暂缓。轻渠道方面,通过上海法兰克福展等国际展会获客,并结合线上平台降低拓客成本。
孙满意:您认为应该如何通过汽配商转型供应链?
潘启夏:转型供应链要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避开省会价格战,聚焦县域市场。
我们做的项目比较多,比如说底盘、发动机、电器等等。这两年大家做易损件非常卷,易损件汽配商数量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己的库存70%都是重复的。虽然品牌不一样,但是每一个车型都覆盖。我们也遇到一个转机,也是一个好的方向。很多做易损件的门店在增加车型件,可能优先选择奔驰、宝马、大众等等。这两年我们对于县市采取的打法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每个品牌在每个省会先开直营店、开加盟店,或者找代理商,我们不一样,我们从下面慢慢做到上面。尼克森未来的方向还是要把产品做的齐全,把品控做好,让客户更愿意选择我们,这个供应链才能够做好。
心之盟(浙江)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林荣
孙满意:对您来说中国品牌出海的关键因素都有哪些? 以及需要规避哪些风险?
陈林荣:出海分OE件和品牌件两条路。OE件(原厂代工)利润更高,但是必须要拿到授权,有了授权以后,和主机厂谈好这样出去就是非常安全的,否则可能报关都有问题。但是相对而言,OE件出口的利润,我们做了两年目前算下来,比品牌件利润还要高,前提是能够拿到主机的授权,基于这个授权做出口,那么就是一门好生意,也能获得很好的利润空间。
综合下来我的建议是:重OE赛道,主动接洽主机厂拿授权资质;轻自主品牌出海,除非像新能源领域这样有技术壁垒的。另外我在这里能够带给大家地风险规避建议是需警惕侵权,关于这方面相关的出海企业必须加以重视或加大资金投入,以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
孙满意:针对本届西湖峰会的主题,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实践“内求新生”?
陈林荣:关于内求新生,我对此的理解是:汽配行业本身较为复杂,从进货、销售、库存、财务、综合这五大板块来看,行业已经历诸多变革,例如仓库外包,甚至出现了销售外包的现象。尽管当前我们面临一些迷茫,但首要任务是深耕细作,再拓展广度。所谓深耕,即夯实基本功,修炼内功。如今信息泛滥,随处可见个人或企业信息,然而“打铁还需自身硬”,唯有将深度做到极致,随着公司模块化建设的推进,包括对产品深度的挖掘,才能在后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在我看来,深度应当置于首位。
杭州励众升腾汽配有限公司总经理 方石华
孙满意:谈谈关于您的出海经验以及成功案例,以及这一路您是怎么样的一个心路历程?
方石华:国内的汽配经销商也好,工厂也罢,出海对我来说实属无奈之举。由于中国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成千上万的经销商在国内竞争激烈,市场空间相对狭小,因此不得不开拓新的市场。同时,顺应时代潮流也至关重要。中国汽车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从自给自足转向大规模出口,创造了众多新的市场机遇。
近两年,我们主要出口的不是传统车型,而是新能源车型。新能源车型通过官方渠道和车商平行出口,在国外市场存在售后服务空白,这无疑是时代的馈赠。大家应把握这一机遇,多走出去参展或进行地推,定能发掘更多商机。这两年,我们加大了出国参展力度,每次展会都能收获一两个优质客户,为稳固国内基本盘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汽车大量走向国际市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建议大家可以亲自去了解一下。
NEXUS大中华区业务副总裁 张皓映
孙满意:您认为目前中国品牌件的核心优势是什么?以及应当更高效地去规划业务重心?
张皓映:从全球视角看,欧美市场大多数车型件经销商专注品牌件。品牌建设是混合工程:产品质量是基础,更需要供应链稳定性、企业文化沉淀、市场运营能力共同支撑。而中国品牌可发挥"大、省、快"优势:大——供应链覆盖最全;省——成本控制卓越;快——研发响应迅速(国际品牌研发周期5年,中国平均18个月)。但需补足"高、精、深"三方面:高——精密件技术如ECU、芯片等仍有差距;精——工艺细节待提升;深——品牌文化需沉淀。建议重供应链效率整合,轻同质化价格战,未来将中国规模优势与国际技术基因融合。
孙满意:针对本届西湖峰会的主题,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实践"内求新生"?
张皓映:目前,NEXUS正致力于践行“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理念。我们在中国扎根,拥有100多个会员。除了日常对接,我们还助力众多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顺利落地,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和培训,涵盖线上线下多个领域。同时,我们积极开发平台,协助经销商会员在终端层面开展品牌促销活动,并举办丰富的市场活动。我们希望在中国本土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助力合作伙伴取得更佳业绩。
谈及“全球广度”——我们作为全球最大的经销商后市场联盟,拥有丰富的国外资源。我们热忱且主动地希望帮助中国会员及更多优质中国品牌,实现与全球市场的有效链接。作为中国的负责人,我期望充分利用中国的天然优势,包括经销商、品牌、供应链以及中国人勤奋的天性,通过NEXUS将这些资源与全球需求端紧密结合,从而拓展全球广度,为中国后市场创造更多机遇与价值。我认为,这正是我们这样的国机集团在中国乃至全球所能发挥的最大价值。
综合而言,我坚信中国企业的“新生”关键在于:以全球视野深耕本土市场,借助国际资源突破内卷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