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电动机在车辆中的位置,就像棋盘上的棋子——落在哪一格,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混动布局;而当增加到两台、三台电动机时,驱动方式便会按排列组合的原理成倍增加,衍生出更多的架构可能。在混动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很少有车型像沃尔沃这样,从一开始就决定要“另起炉灶”。全新的XC70正是利用这种多电机布局,打造出一套三电机协同、七种驱动模式切换的原生混动系统。
要看清XC70的三电机是如何协同的,先得弄明白它们分别站在哪个位置、承担着什么任务。混得少,可能营养不良;混得多,也容易消化不良。真正的境界,是混得通透——让结构布局、运行逻辑与使用场景形成最顺畅的配合。
1+2+4的三电机架构物理基础
在混动系统中,电机的数量与位置,并不仅仅是零件排列的工程题,而是决定整车动力路径和运行逻辑的底层答案。全新XC70采用了在量产插混中并不多见的“三电机”布局——P1+P2+P4的组合:一台专职高效发电的P1、一台前轴驱动与并联工作的P2,以及一台独立后驱的P4。这不是在传统燃油车架构上“加一台电机”的附加式改造,而是从架构设计阶段就为油电协同预留了多条独立能量路径。
XC70的混动系统构成
与市面上主流的P2单电机插混不同,XC70的1+2+4架构在物理层面解耦了发电、前驱和后驱三项职能。P1电机紧邻发动机,专注于将机械能高效转化为电能,不直接驱动车轮。这种纯发电布局的好处在于,它可以长期稳定地运行在最佳效率区间,不受车速和路况波动影响,为P2、P4或电池源源不断地供电。在低温、亏电或长途高速巡航时,P1的存在能避免车辆掉入“全油驱动、效率低”的状态。
SMA平台架构
P2电机集成在3DHT混动变速箱内,是前轴驱动的主力单元。它既能单独驱动前轮,提供安静的纯电行驶,也能与发动机并联发力,在多挡位的支持下兼顾低速扭矩和高速效率。与一些固定齿比的P2布局不同,XC70的P2可通过变速箱控制转速区间,避免在高速工况下因电机转速过高而造成效率衰减。
P4电机位于后桥,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电驱单元,可单独实现纯电后驱,也能在湿滑、越野或急加速等场景中与前轴协同形成电动四驱。由于前后轴之间没有机械传动轴,P4的介入和扭矩分配响应时间可缩短到毫秒级,这在冰雪路面、泥泞坡道等低附着环境下尤为重要。
霞光灰
正是这种1+2+4的分工,让XC70在物理上能够组合出纯前驱、纯后驱、并联、串联、直驱、能量回收乃至全功率输出等多种驱动模式。与多数P2单电机插混“只能前驱,四驱靠机械连接”的方案相比,它在工况适应性、能量利用效率以及低附着路面抓地力保障方面有着天然优势。这块“硬件棋盘”,正是后续复杂运行策略能够落地的底气所在。
从加法到重构的油电协作
有了三电机的硬件基础,XC70的混动系统可以把油与电当作两条独立的动力链,由中央能量管理系统实时协调分配。系统不会被动等待驾驶操作再作反应,而是基于速度变化、踏板意图、路面附着与电池状态做前瞻判断,提前决定由谁接手、接手多少以及接手多久,从而把“怎么混”和“混到什么程度”变成连续可调的过程。
P1+P4的T8混动系统中部电池容量有限
在城市通勤中,系统优先以前后电机实现纯电行驶,发动机保持静默以保证安静和平顺。电量接近阈值时,后台会以稳定功率为电池补能,避免出现突然点火带来的突兀感;当需要加速超车时,发动机与电机并联,瞬时输出上扬,提速干脆利落。
并联模式由发动机 驱动前轮
高速巡航时,系统采用直驱以降低传递损失,电机按需提供细微补偿或转入回收,为后续路段储备电量。山区道路上,上坡以油电并联分担负荷,下坡时前后电机协同回收,并调整分配比例以兼顾效率与稳定感。
霞光灰
上述切换建立在前馈式调度之上:系统综合速度趋势、踏板意图、附着与电池状态,提前排布动力与回收的比例与顺序,从而在工况变化中保持可预期的响应与一致的手感。
原生平台的架构优势
前两节我们已经了解了XC70的三电机布局和运行逻辑。而要让这些能力真正落地,必须依托SMA超级混动架构,这个平台从设计阶段起就针对油电融合进行了优化,具备完全原生的混动特性。与市面上许多基于燃油车平台改造的插混不同,SMA平台不是在原有结构中被动“适配”电动化,而是在一开始就为电机、电池和传动系统预留了空间与接口。
全新SMA 架构
在燃油车改造的方案中,电动化组件往往需要被硬性安插进既有布局:发动机舱被迫挪出位置放置电机,底盘中段抬高以安放电池,悬架和车内空间随之调整来弥补结构变化。这种做法虽然能在数据上实现不错的纯电续航,但能量路径会因此变得曲折,发动机介入时缺乏平顺感,重心分布也受到影响,动态表现难免打折扣。
全新XC70 定位区间
XC70的SMA平台从结构设计上就支持三电机布局,3DHT混动变速箱与P2电机由一体化方案开发,避免了额外组件带来的空间和效率损失。发动机在机械结构中直接集成了与P1电机的高效耦合接口,使发电过程的能量传递更短、更高效。后桥被定义为独立电驱单元,内部集成P4电机、差速机构和控制模块,使四驱介入更快,扭矩分配更灵活,不受机械传动轴的限制。
沃尔沃原有的的CMA与SPA平台架构
这种架构优势不仅优化了动力路径,也改善了整车的重量分布和操控稳定性。电池组和三电机的集中化布局让前后重量比例更接近理想值,在转向和制动时车身姿态更平稳。平台还为高压部件设置了独立冷却回路,高温时能延长持续输出能力,低温时加快电池与电机的升温速度,减少冬季能效衰减。在低附着力路面,后桥电驱能快速分配扭矩,改善抓地力,把平台的结构与布置优势转化为更稳的车身姿态与转向感受。
好混动要耐受高低温“折磨”
极端气候是检验混动系统稳定性的试金石。XC70在研发阶段经历了高温和低温的长期测试,从酷热高原到零下数十摄氏度的冰雪道路,都要确保动力、能耗和舒适性维持在预期水平。
在高温测试中,车辆在40℃以上环境长时间运行,考察电机、电池和发动机在热负荷下的持续输出能力。XC70的SMA平台为高压部件设有独立冷却回路,P1、P2、P4电机的温控与电池热管理既独立又协同。当电机温度接近阈值,系统优先为关键驱动单元降温,避免功率受限;发动机余热管理也会调整,以维持长时间高负载下的热平衡。
低温带来的挑战完全不同。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时,电池活性下降、润滑油粘度增加、电机阻力变大。XC70通过P1发电与余热利用,提前为电池和电机升温,使其尽快进入高效区间。未升温前,系统会降低P2和P4负荷,避免大电流冲击,同时利用发动机维持行驶。
在冰雪等低附着力路面,P4能在检测到打滑趋势的瞬间介入,将扭矩分配到抓地力更好的后轮。不同于依赖制动系统的传统防滑策略,这种前馈式调度无需等打滑发生再修正,反应更快、动作更细腻。
经高低温双重验证,XC70的混动系统不仅实验室达标,更在真实极端条件下展现了稳定与可控,这得益于SMA平台的原生设计和热管理策略的长期打磨。
低耗不只是电池容量的功劳
在插混车型的讨论中,很多人会把油耗和纯电续航的优劣直接归因于电池容量大小。但XC70的表现证明,真正的低耗不是简单的电量堆砌,而是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精准调度能量的结果。
并联模式由发动机 驱动前轮
在城市通勤这种低速、频繁启停的工况中,XC70优先使用P2或P4进行纯电驱动,发动机保持静默。源于三电机的分工与3DHT多挡位配合,即使在纯电模式下,电机也能始终保持在高效区间输出,减少能量浪费。当电量下降到设定阈值时,P1会提前发电补能,避免因发动机突然介入而打破平顺性。
串联模式发动机带着P1电机发电
高速巡航时,直驱模式让发动机通过机械连接直接驱动前轮,减少能量传递中的损失。电机会根据路况适时介入,提供小幅加速补偿或动能回收;长途行驶中,P1持续发电,不仅为电池补能,还能在下一个纯电路段前储备电量,使综合油耗保持在稳定的低水平。
XC70超级混动几乎通吃全场景需求
山区道路对能耗管理的要求更复杂。上坡时,发动机与双电机并联发力,在保持动力充沛的同时避免单一动力源的高负荷运转;下坡时,P2和P4协同回收动能,并根据路面附着力分配比例,既提高回收效率,又确保制动稳定性。这种双电机回收的能力,让XC70在长下坡中的回收量明显高于单电机插混。
XC70的低耗表现来自硬件布局、能量管理与电驱控制的协同作用,不依赖单一参数,而是在不同工况下多系统互补的体现。这种跨场景一致性,与前文的极端气候验证相呼应:无论外部条件如何变化,系统都能让动力输出与能量回收保持高效。
松湖绿
结语
XC70的混动系统,不是通过夸张的参数去制造话题,而是用一套自成体系的架构解决真实用车中的痛点。它的先进之处,在于每个部件、每段逻辑、每种模式的存在,都是为了让车辆在全场景下都能保持稳定、高效和可预期。
欢迎线上购买《汽车之友》杂志
北京时尚
成都杂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