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各种汽车测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专业机构的严谨测评到互联网平台、专业媒体到汽车自媒体,各种各样的汽车测评层出不穷。
汽车测评是一门专业,除了专业机构的测评和厂家自身的测评,第三方测评也是必不可少的。公正而客观的汽车测评是消费者选车购车的重要参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充斥着虚假宣传、利益勾结、标准缺失等诸多乱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国内汽车测评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治理的时候。
打开网络平台,各种夺人眼球的汽车测评视频扑面而来。一些平台和博主为了博流量、赚眼球,不惜采用极端手段制造噱头。在加速测试中故意关闭电子稳定系统,让车辆处于危险状态以获取加速成绩;在刹车距离测试时选择特殊场地和有利条件,使得数据远优于实际情况。
这些经过“包装”的虚假数据被当作权威结果展示给观众,误导了缺乏专业知识的消费者。许多消费者依据这些不实信息做出购买决策后,才发现车辆实际性能与测评结果相差甚远,不仅经济上遭受损失,更对整个汽车行业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部分汽车测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利益链条。某些测评机构、汽车平台和汽车媒体,接受车企赞助、回扣, 在测评过中有意偏袒特定品牌或车型。在评价车辆优缺点时避重就轻,对赞助方的问题视而不见,却大肆扩大竞品的缺点。
某品牌新车上市前,有自媒体提前获得内部消息,在未进行全面客观测试的情况下为其站台背书,将一些尚未验证的技术吹嘘成行业领先水平,而对其潜在风险只字不提。这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测评完全背离了公正中立的原则,沦为车企营销的工具,让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无法基于真实可靠的信息做出理性选择。
当前国内汽车测评标准缺失也是一大顽疾。发达国家有完善的法规和成熟的行业规范约束测评行为,国内在这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测评的方法、流程、数据采集标准以及结果呈现方式等都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这就导致不同测评主体各行其是,同一款车型在不同测评中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结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即使出现明显错误的测评报告,也很难追究责任主体的法律后果,使得不良风气得以滋生蔓延。
汽车测评乱象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从微观层面看,直接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从宏观层面而言,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测评乱象横行的当下,一些踏实做研发、专注提升产品质量的车企得不到公正展示而被埋没,而善于炒作、搞虚假营销的车企却能浑水摸鱼,误导消费者。长此以往,将严重损害汽车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近频繁曝出的测评丑闻,不但引发公众对整个行业的质疑,也降低了社会对汽车行业的评价,阻碍产业形象的提升。
治理汽车测评乱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协同发力。政府部门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汽车测评的主体资质、操作规范、法律责任等内容,让测评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不具备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测评机构及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坚决清理出场。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商业贿赂等违法违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力震慑。
互联网平台要加强对入驻自媒体的管理审核,拒绝传播来源不明、夸大其词的测评内容。优先推送公开公平、权威正规、质量过硬的测评内容,为用户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同时鼓励用户举报不良测评信息,形成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
只有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觉和公众参与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目前国内汽车测评领域的乱象丛生。让我们共同努力,还汽车测评一片净土,使其真正成为连接车企与消费者的桥梁纽带,助力中国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