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航空报)
何丁妮
当最后一缕暮色褪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直升机所的大楼渐渐安静下来。时钟的指针早已划过“10”,在一间办公室内,电脑屏幕的蓝光映照着强度设计部汪振兴专注的面庞,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他“小北”,他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的实测数据,指尖在键盘上飞快敲击,一行行代码行云流水般生成。
窗外,天津空港经济区的灯火渐次熄灭,唯有他的工位依然明亮。桌角的水杯早已见底,旁边堆叠的资料无声诉说着这个夜晚的付出。偶尔,他会停下来揉揉酸胀的眼睛,但很快又投入到复杂的数据分析中。“再检查一遍算法逻辑……”他轻声自语,屏幕上的代码随着他的思考不断修改完善。这个自主研发的程序,凝聚着他和团队数月的心血。想到这项技术可能为直升机安全运行带来的突破,他的眼神中又燃起坚定的光芒。
夜更深了,办公室的灯光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明亮,就像汪振兴心中那份对航空事业的执着,熠熠生辉。汪振兴始终保持着“闯”的劲头和“钻”的韧劲。他对专业技术前沿充满热忱,主动学习新方法、攻克新难题,从复合材料分析到桨叶冲击动力学,他的视野始终对标技术前沿,总是主动学习最新理论,积极探索创新方法。办公室里总能听见他与专家讨论各种问题,大到设计以及试验验证的流程方案,小到桨叶剖面正应力以及层间剪切的分析过程,他都投入万分热情与心力。
面对传统强度设计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烦琐流程,他充分发挥编程特长“解放生产力”,利用Python和MATLAB自主开发了多款自动化工具提升工作效率,这些小发明小工具看似简单,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专业内多年来的痛点难点问题,让团队工作效率倍增。同事们笑称他是“代码侠”,而他只是谦虚地说:“能用代码解决的问题,就不该浪费人力。”
随着航空装备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汪振兴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的寿命评估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直升机的运维需求,必须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他牵头成立创新团队,探索大数据识别与机器学习在航空领域的应用,他坚信:创新就是要在无人区踏出第一条路。
他带领团队从实测数据分析做起,搭建了一套完整的直升机状态监测系统。通过分析飞行状态、飞参、部件载荷等海量数据,逐步构建起寿命预测模型。过程中,算法调试、数据清洗、模型验证……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与坚韧。经过多年的努力,团队成功开发出基于机器学习的直升机单机寿命预测软件。通过该软件验算出典型旋翼部件的预测寿命与真实寿命误差在合理范围内。该软件能够实时评估关键部件的健康状态,并预测剩余使用寿命,为维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技术工作,汪振兴还在部门管理中身兼数职,分工会副主席、知识工程协管、兼职保密员……他像“万能胶”,将团队紧密地凝聚在一起。“有困难,找小北”是同事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无论是工作上的技术难题,还是生活中的琐事,他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助别人,其实也是提升自己。”他笑着说。“爱笑”是同事们对他最深的印象,为新同事手把手讲解流程,替任务紧急的同事分担压力,他的开朗与真诚,让团队始终有着“家”的温情。
汪振兴的青春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细水长流的坚持与热爱。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创新不分大小,关键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担当无需豪言,体现在日常的每一份付出;青春最美的模样,是为热爱的事业全力以赴。
“航空报国不是口号,而是每一代航空人的使命,”汪振兴说,“我很幸运,能用所学为祖国的直升机事业添砖加瓦。”汪振兴的成长故事激励着部门更多年轻人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以奋斗为翼,翱翔蓝天。
上一篇:工会的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