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共同宣布,继双方于2024年7月22日签订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联合开发协议后(“联合开发协议”),双方联合开发的行业领先的电子电气架构正以“中国速度”加速开发,并取得了项目关键的里程碑。基于双方对于扩大电子电气架构的应用范围,在大众集团实现跨平台跨动力能源形式的电子电气架构平台化的共识,双方已签订扩大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的协议(“扩大合作协议”)。
该扩大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联合开发的行业领先的电子电气架构不仅将集成到大众在中国市场纯电车型平台,也将部署到大众在中国市场的燃油和插电混动车型平台,双方的技术战略合作将扩展到更广阔的市场。
同时,这也将加速实现大众汽车集团软件定义汽车的战略,加强大众汽车集团车型的全球竞争力。并通过电子电气架构平台化实现软件的快速迭代和远程升级,大幅度缩短车型的开发周期。据悉,双方研发团队坚持平台化设计理念,设计并验证了双方为纯电车型平台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也能够部署到燃油和插电混动车型平台的平台化技术方案。这是双方联合研发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成果,也彰显了双方长期战略合作的优势和战略价值。这将显著扩大配备该先进电子电气架构车型在中国市场的数量和规模,为大众汽车集团实现显著的平台化的规模效应和产品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车企的专业技术反向输出已成为一种新形势,这种趋势背后透露着全世界汽车工业的局面已发生巨大变化,如今,中国车企也具备了一席之地。
· 反向输出从“特例”到“常态”
曾经,中国汽车工业的标签是"市场换技术",用庞大的消费潜力吸引外资品牌合作,换取对方的技术输出。而今天,剧情正在反转——中国车企开始向全球巨头输出技术。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丰田与比亚迪的合作,在丰田纯电车型bZ3上,搭载的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电机技术,核心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都来自比亚迪。丰田选择比亚迪的技术原由一目了然:比亚迪研发的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提升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针刺实验"不起火"的表现让行业侧目;e平台3.0,高度集成的纯电架构,让比亚迪的电动车在续航、性能、成本上具备竞争力;从电池、电机到半导体(比亚迪半导体),比亚迪几乎掌握了电动车全产业链。
吉利研发的浩瀚无垠SEA架构设计,把造车变成了"乐高游戏"。它的技术带宽能覆盖1800到3300mm轴距,相当于从小型车到加长豪华车都能用同一套底盘,就像用同一套积木零件,既能拼出路特斯Eletre这种碳纤维超跑SUV,又能搭出沃尔沃EX30这种再生铝车身小车。SEA架构的电池包用的是CTP 3.0技术,110kWh的电池能跑出700公里以上续航,循环寿命高达200万公里。
特斯拉在其内华达超级工厂附近新建厂房,购买宁德时代的电池生产设备,在宁德时代提供供应链和生产工艺技术支持下制造磷酸铁锂电池。2024年3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公开表示,公司正与特斯拉合作开发充电速度更快的电池技术,双方正在共同研究新型电化学结构等前沿技术。这一合作旨在满足特斯拉即将推出的低价电动汽车的市场需求,特别是针对售价低于25000美元的车型。
在全球动力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康明斯,其中国研发团队曾通过升级欧洲欧六技术并结合中国工况优化,最终实现热效率提升5%、故障率降低30%的突破。这套中国研发的国六技术体系,反向推动了康明斯全球欧六D系列产品的升级,成为“中国研发反哺全球”的典型案例。在新能源领域,氢燃料电池系统已在公交、渣土车、牵引车上实现2000万公里运营验证;电解水制氢设备累计运行1.5万小时,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多燃料发动机平台同步开发柴油、天然气、氢气、甲醇等适配方案,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油耗节省1.3%-6%,该技术率先在中国市场落地后,正逐步向北美、欧洲推广。当欧美市场探索零碳技术时,中国团队已在氢能重卡、甲醇发电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应用数据;当全球研发体系推进电动化转型时,中国开发的电驱桥、多合一功率电子控制器已率先搭载于客车产品,其效率指标成为全球研发的参考基准。
· 中国技术持续反向输出的关键点
中国技术反向输出标志着全球产业权力结构的重构,以中国车企为代表的创新模式核心优势在于"市场驱动+快速迭代"的闭环生态。目前,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快速试错-迭代”能力已形成代差优势,小鹏X-EEA 3.0架构开发周期仅18个月,比亚迪刀片电池从实验室到量产仅2年,中国市场复杂场景(如极端气候、拥堵路况)倒逼技术适配性跨越式提升。其次是产业链自主可控构建技术主权,中国在电池材料、智能硬件等关键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动力电池四大材料全球占比超80%(正极58%、负极95%、电解液87%、隔膜90%),地平线征程5芯片算力超英伟达Orin,黑芝麻智能推出A2000芯片支持L4级自动驾驶。庞大的新能源市场也在不断反哺创新,“超级试验场效应”明显,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比“十三五”末增长5倍多。这一对比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5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从年产百万辆,到成为全球首个年产突破1000万辆的国家,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及充电桩数量均稳居全球首位,复杂路网每日产生PB级数据。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座舱功能迭代速度的要求是欧美用户的3倍,迫使车企季度级更新系统,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M9搭载ADS 3.0系统,正是基于中国复杂路况训练的城区智驾方案。
· 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定义市场”
在传统模式下,外资车企会收取技术转让费(如燃油车时代发动机授权),而当中国车企反向输出技术时,这一成本将会大幅降低,不仅能为车企降本增效,最终受益者是消费者本身。以中国技术标准输出,将重塑行业规则,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传统燃油车的技术壁垒被打破,新的游戏规则正在形成,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能定义未来。早前,蔚来与德国电气电子与信息技术委员会(DKE)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德国换电系统行业标准;英国超跑品牌迈凯伦选择蔚来作为电池供应商,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以"定义者"姿态打入欧洲豪车腹地。
良好的创新生态,也全球范围内引发引力场效应,大众在合肥建立德国以外最大研发中心;位于上海的宝马中国研发中心,70%的操作系统源代码实现本土开发,高德四屏联动、方言语音交互、“二十四节气”主题界面等设计,将中国元素与德系精密完美融合。外资巨头将核心研发迁至中国,形成“技术向心力”,更好的服务本土用户。
小鹏与大众的合作揭示了中国反向输出的本质:当技术迭代速度成为核心资产;当产业链自主转化为规则制定权;当市场需求升维为创新引力场——全球工业的权力坐标系已被重新测绘。中国车企正从适应规则,转为定义规则。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