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浴(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禺(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大)象无刑(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帛书版《道德经》第三章(今传本第41章)
2025 年,“AI Agent”(智能体)一词突然成为科技圈的高频热词,全球科技企业掀起了智能体开发热潮。微软推出企业级 AI 助手 Copilot Chat,支持创建专属智能体处理日常工作;谷歌发布 AI Agent 白皮书,构建从开发到部署的全链条生态;国内厂商如百度、腾讯、阶跃星辰等也纷纷推出智能体平台。据不完全统计,财富 500 强企业中已有 70% 引入智能体工具,用于优化人力资源、客户服务等流程。市场研究显示,2025 年智能体相关专利申请量同比激增 300%,覆盖医疗、物流、制造等多个领域。预计到 2028 年,15% 的日常工作决策将由智能体自主完成,市场规模突破千亿美元。
尽管2025年被冠以“AI Agent元年”之名,Agent类产品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并涌现出扣子空间(Coze Space)、GenSpark、心响、心流等明星产品,但它们仍面临技术、商业化与产品市场契合度(PMF)等多重挑战。具体而言,Agent产品的开发与运营成本高昂,但用户付费意愿较低,商业化模式尚未成熟。银河证券2025年报告数据显示,AI Agent行业的平均用户获取成本(CAC)高达50美元/用户,而平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仅为20-30美元,表明多数产品仍未实现盈利。此外,多数Agent产品体验未达预期、功能同质化严重,导致用户流失率高,难以建立长期粘性。帛书《道德经》有云:“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这句充满辩证智慧的箴言,恰似AI Agent发展历程的隐喻。当8月7日GPT-5的发布引发“Agent时代来临”的狂欢,Manus的败退与垂类产品的崛起,共同勾勒出这个赛道的真实图景——在技术跃进与市场落地的夹缝中,AI Agent正经历着从概念狂欢到价值深耕的三道进化。
一、技术进击:在“明”与“昧”之间寻找平衡点
当前Agent产品的技术困境,恰如“明道若昧”的哲学映照。Manus在多工具调用中的卡顿、扣子空间图表生成的潦草,暴露出单层prompt架构的致命缺陷。这种技术层面的“昧”,实则是行业认知的“明”——当通用Agent试图以单一模型解决所有问题,本质上是对复杂系统规律的背离。垂直领域的突破印证了这个判断。Muffintech在保险理赔场景实现98%准确率,Harvey将法律文书起草时间压缩80%,其秘诀在于构建了行业专属的“小模型+知识图谱+流程引擎”三重架构。这种技术路径的转变,恰似“大器免成”的智慧:真正的突破不在于模型参数的堆砌,而在于对特定场景规律的深刻把握。
技术突破的关键在于构建“结构化推理引擎”。这需要突破传统RAG架构的局限,建立三重技术护城河:首先是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协议,实现工具调用的标准化;其次是构建显式记忆机制,确保状态信息的持久化保存;最后是形成完整的推理链条,将离散的API调用转化为连贯的决策流程。正如法律Agent Harvey通过垂直领域微调实现90%准确率,技术进化的方向应是“专精特新”而非“大而全”。建立“显式记忆-工具抽象-推理规划”的三层能力体系,这要求开发者既要有“大道无形”的系统思维,又要具备“方而不割”的工程能力。同时,通过开源垂直领域微调模型,构建行业知识图谱,形成技术共享与价值共创的良性循环,这需要突破传统SaaS的订阅模式,探索“结果付费”“价值分成”等新型商业模式。
二、组织变革:跨越“进”与“退”的鸿沟
Agent产品遭遇的组织阻力,恰如“进道若退”的辩证现实。企业引入Cursor编程助手却未提升效率,暴露出更深层的组织惯性:当AI节省20%编码时间,却因审批流程、跨部门协调等“人治”环节,导致整体效率提升归零。这种表面上的“退”,实则是组织变革的“进”——Agent的价值不在于替代人力,而在于重构工作流程。金融行业的实践提供了破局样本。某证券公司通过Agent重构投资研究流程,将数据采集、模型训练、报告生成等环节模块化,实现研究效率提升300%。这种变革不是简单的工具替换,而是建立“人机协同”的新范式:Agent处理标准化工作,人类专注战略决策与异常处理。
组织适配需要建立“双轨制”能力体系。技术团队要构建Agent的“数字神经”,业务团队则需培养“提示词工程”与“异常处理”能力。这种转变如同“上德如谷”的隐喻:真正的进步不在于颠覆现有体系,而在于创造容纳新技术的容器。正如《道德经》所言“道褒无名”,真正的生态价值往往体现在看不见的协同效应中。当OpenAI等巨头布局自有Agent产品,套壳型创业者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而垂直领域的生态共建成为破局关键。制造业Agent需要与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度融合,法律Agent需要嵌入律所管理系统,这种生态协同要求创业者具备“双栖能力”:既要懂AI技术,又要谙行业规则。
三、场景深耕:在“夷”与“纇”之间开辟新境
通用Agent的困境与垂类产品的崛起,印证了“夷道若纇”的市场规律。当Manus试图打造“全能助理”却陷入功能同质化,法律、制造等领域的垂类Agent通过深度场景深耕开辟出价值蓝海获得成功。金融客服Agent Muffintech将理赔周期压缩至1天,法律文书Agent Harvey节省20小时/案的研究时间,这些案例印证了“场景即价值”的商业逻辑。这种表面上的“崎岖”,实则是价值创造的“坦途”。场景深耕需要建立“T型能力”:纵向深耕行业Know-How,横向掌握AI工程能力。这要求团队既要有“大方无隅”的格局视野,又要具备“质真若渝”的务实精神。正如《道德经》所言“广德如不足”“大音希声”,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看似不足的细节之中,真正有价值的Agent往往以“隐形冠军”的姿态存在于产业深处。
垂直突破需要跨越三重门槛:首先是行业数据壁垒,制造业Agent需处理传感器数据,法律Agent需解析法律条文;其次是系统集成能力,要实现与SAP、Salesforce等系统的无缝对接;最后是合规性要求,医疗、金融等领域的监管合规成本高昂。制造业的实践最具启示意义。某汽车厂商开发的质检Agent,通过整合视觉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MES系统,将缺陷检测准确率提升至99.5%,年节省质检成本超千万。这种场景深耕的成功源于三个关键要素:行业数据积累、业务流程再造能力、系统集成经验,三者共同构成垂类Agent的“护城河”。
结语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AI Agent的发展轨迹恰似一幅太极三圣图:通用与垂类、技术与组织、理想与现实在动态平衡中演进。那些穿越周期的产品,无不深谙“道法自然”的智慧——它们不追求颠覆一切的革命,而是在具体场景中创造真实价值;不沉迷于技术参数的竞赛,而是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后一公里”。当行业褪去“元年”的浮躁,遵循“大象无形”的法则,那些在垂直场景中默默耕耘的“笨功夫”,终将汇聚成改变产业格局的洪流。这或许正是《道德经》所言“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的现代注解——真正的变革,从来都是静水深流。
注:侵权必究!任何形式的复制、改编、传播均需得到作者许可,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可以保命的无源电子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