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极度内卷的竞争环境下,车企也困在了流量之中,甚至于为了流量,不得不剑走偏锋。比如深蓝汽车,在今年上半年就几次因为过于“出奇”的“创意”,而陷入负面舆情之中。但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近期深蓝又放出了一个流量大招。在前几天的818购车节中,深蓝汽车做了一个大胆的宣传,在对购车的宣传中,推出了有点香艳的热舞。这段视频在官方账号发布,并且购买了广告进行推广。
在评论,可以看到当时网友对这个视频的看法多为“爱看,多发”这类,其中不少评论还言辞暧昧。或许是考虑到这种风格出现在官方账号并不合适。在不多久之后,这个视频就消失了。因此,这个通过热舞引流的做法并没有像之前一样,引发轩然大波。就汽车行业来看,还没有一家企业在自己的官方账号上发出过这样香艳风格的视频。特别是,深蓝作为一家央企新势力,这与自己的身份也有些格格不入。
毕竟,在长安刚刚晋升为中国第三家汽车央企之后,作为“央企新势力”的深蓝汽车却开始放一些擦边舞来获取关注和流量,带头擦边,如此搞流量吸引关注,显然与与新央企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如何吸引人关注,最大程度地打开线索获取的流量池,当然各个车企都是想破了脑袋。其实,各家车企都有擦边的元素存在,即便是奔驰、宝马,又或者是新秀问界、小米等。但是,这些操作都是终端销售体系中出现,有些还是销售个人的行为,并没有官方亲自下场过。这是因为,品牌有自己的格调,而官号就是必须要保持自身的品牌人设。所以深蓝快速“撤回”了一场擦边舞,避免了又一场灾难级的负面舆情出现。
闻过则改,善莫大焉。但对于深蓝而言,是时候反思一下自身了。今年深蓝曾出现了多次“奇葩操作”,堪称是灾难级“吸睛大法”。这包括直接阴阳竞品的电梯广告、给车主车机投射广告、买车送员工“离职”等,其中向车主推送车机广告更是触碰了不少消费者的红线。在行业中此前就有在车机中推送广告而被骂上热搜的先例,深蓝这个车机广告的做法结局自然是被舆论一顿猛批。
但距离上半年的教训时隔还不久,深蓝此次又出现了官方账号播放擦边舞引流,确实让人不解:难道此前的教训还不够多,不够深刻?这种频繁的破坏品牌形象的操作,对于深蓝这个央企新势力品牌的建设,难道不都是负面作用吗?就这样,还怎么建立一个正面向上的品牌形象呢?对此,实在是想不明白,也颇觉失望,这不是深蓝应该有的新面貌、新气象。
其实,深蓝的这一系列传播推广的打法,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个企业:合创。作为广汽与蔚来合资的,面向中高端市场的合创,在成立之后,同样面临着流量的困境。这家年轻的车企为了打出知名,也是想破了脑袋,在营销上用力过猛。
比如其发布了行业首份BOM清单,比某企业宣称硬件利润不超过5%还牛。在当年的发布会上,该公司CEO在发布会BOM( 物料清单 )单,表示硬件综合利润率不会高于1% ,如果被发现成本超出 1% ,会将这部分返还给用户。这够炸裂吧?但这还只是一个开端。
2020年10月,广汽蔚来官方突然发表了安全承诺:车辆如因电池起火,整车全赔!在当时电动车起火事件频发的行业背景下,可以说很有冲击力,但因为不具有可执行性,而最终成为一纸空谈。当然,这还是比较正常的操作。随后不久,在比特币大火的时候,合创居然宣布成为中国首家接受比特币购车款的汽车企业——这神操作把合创的母公司广汽集团都吓懵了。
经过这些追逐流量的骚操作,合创在品牌上成为一个不着调的企业形象,距离其最初打造中高端车的目标越来越远。
而眼下,不仅是深蓝,很多车企都陷入了流量困境之中。对于车企而言,一开始可能会因为一些出格的言语行为或者脑洞大开而获得关注,拥有一些粉丝,但也会因此在品牌上陷入两极化。比如蔚来李斌曾经一句,“完全不理解,怎么现在还有人买油车?油车除了能闻点汽油味,别的还有什么好?”被人吐槽至今,甚至成为不买蔚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后来几年之后,李斌在直播上还对此道歉,希望讨厌他个人就行,不要因此不买蔚来。
最近动作频频的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也是如此。作为曾经的微博之王,李想是话题的制造者,也以一些尖锐的观点引发行业多次讨论甚至是抨击。但是当企业面临着新的台阶,面临着市场挑战的时候,他不得不重新站出来。在新开设的抖音号中,李想第一句话就是“请听我说完。”把自己当年的梗翻出来,再道歉,又对此前“搞臭技术的”进行澄清,再到最近做连线节目,直播中落泪。
流量是一把双刃剑,不管是对深蓝也好,还是对其他企业来说都是如此。在追逐流量的过程中,都需要把握好这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