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钱学森手写信曝光:
建议中国跳过燃油车,直接研发新能源!
自此,一封改变中国汽车工业命运的信件横空问世。
写信的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收信的是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信里提了个当时听起来像“做梦”一样的大胆想法:中国造汽车,别走烧油的老路,直接搞充电的!
想想1992年是什么样子?大街上,自行车和摩托车是绝对的主角。小汽车?那可是稀罕物件!
就在这样一个汽车工业刚刚起步、连燃油车都还没普及的年代,钱老却已经忧心忡忡地看到了几十年后的麻烦。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钱老眼光为何如此毒辣?
他在信里指出,如果咱们也学西方国家,让烧汽油、柴油的小汽车塞满大街小巷,那将来可要出大问题!一是烧油产生的污染会让环境不堪重负,将来要再花大力气去治理;二是咱们国家自己的石油根本不够这么多车烧,到时候只能花大钱从外国买油。
钱老写这封信,可不是随便想想就写的,他老人家做足了功课。
早在1987年,他去英国、德国这些发达国家访问,亲眼看到人家大城市里,汽车堵得水泄不通,天空也灰蒙蒙的。这场景深深触动了他。他一直在琢磨:中国要发展,难道非得先污染得乌烟瘴气,再花大力气去治理?有没有可能一步到位,直接搞点更干净、更安全的新路子?
为了找到答案,1992年春天,钱老不顾高龄,亲自南下北上做调研。在广东的一个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兴奋地给他看一种新研发的电池:“钱老您看,这电池充一次电,能让汽车一口气跑上两三百公里,性能快赶上外国的好东西了!”
后来他又跑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王纪三教授带着团队,给他看了一台他们正在研制中的电动汽车样车。更让钱老高兴的是,王教授的团队在电池技术上取得了关键突破,找到了降低成本、提升容量的新方法。
钱老也没忘记看看外国同行在干什么。他托国外的老朋友帮忙收集信息,发现美国、日本这些汽车大国,其实也在偷偷研究不用油的车。
钱老敏锐地意识到:“外国也在起步阶段,我们决不能干等着,必须立刻动手搞自己的‘充电汽车’计划,加把劲儿,说不定还能跑到他们前面去!”正是这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满满的信心,让他提笔写下了那封改变中国汽车命运的信。
这封信送到了中南海,立刻引起了高度重视。国家迅速拍板,在当时并不宽裕的财政条件下,大手笔投入了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电动汽车研发。同年10月,一个决定中国汽车产业未来走向的重要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将电动汽车的研发列入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钱学森提出的“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成为了行动的指南:先搞混合动力积累经验,再突破纯电动关键技术,最终瞄准未来的燃料电池。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人。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头再看钱老当年的那封信,只能用“神了”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