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在整体工业碳排放中占比最高,约占全国总量的15%,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领域。随着全球对低碳发展的重视,需求侧力量正逐步成为推动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汽车行业作为钢铁产品的重要用户,其采购行为直接影响着钢铁企业的生产模式和技术路径。近年来,汽车制造商在供应链管理中越来越关注材料的碳强度,通过设定采购标准、推动低碳钢使用等方式,倒逼钢铁企业提升环保水平。这种由下游产业带动的转型趋势,正在重塑钢铁行业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
在这一过程中,低碳钢的核算与认证标准成为关键环节。国际上已有多种碳排放评估体系,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标准差异较大,导致互认难度增加。如何建立统一、透明且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是推动低碳钢规模化应用的前提。
从经济性角度来看,低碳钢的成本结构与传统钢材存在差异。不同碳效等级的钢材在价格上有所波动,企业需在成本控制与环保目标之间寻求平衡。长期稳定的采购协议和集中采购机制有助于降低单位成本,提高低碳钢的市场竞争力。
汽车行业在绿色采购方面的实践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参考。部分车企已开始将低碳材料纳入供应链管理,并探索与钢铁企业合作开发低碳产品。这些案例表明,通过明确的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有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减排。
钢铁行业需要在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三方面形成合力,加快低碳转型步伐。加强跨行业协作,推动标准统一和数据共享,将成为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
来源:R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