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斯拉 Model Y L 上市受追捧的时候,有人盯着它 “没有后排娱乐屏” 的短板疑惑:为啥 33.9 万买台 “配置乞丐”?而国产车企高管的吐槽更扎心:“我们要是少个座椅按摩,评论区能把设计师骂到辞职。” 其实这不是网友双标,而是中国车市早已分裂成两个 “平行世界”—— 特斯拉的用户在为 “核心体验” 买单,国产的用户在为 “全场景满足” 付费,两者的评价标尺从一开始就不一样。
特斯拉用户:我要的是 “减法”,不是 “缺憾”
走进特斯拉门店,很少有人追问 “有没有座椅通风”,更多人在问 “FSD 什么时候落地”“冬季续航打几折”。这背后是特斯拉精准锚定的用户画像:25-35 岁的新中产,要么是科技爱好者,要么是追求效率的商务人群,他们对汽车的需求本质是 “高性能移动工具”,而非 “移动的客厅”。
某汽车调研机构数据显示,特斯拉车主中 72% 认为 “三电可靠性” 是首要考量,仅 18% 关注 “后排舒适配置”。就像买苹果手机的人很少纠结 “没有快充头”,特斯拉用户也默认 “极简” 是科技感的一部分:751 公里续航解决 “里程焦虑”,4.5 秒加速满足 “驾驶快感”,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保证操控 —— 这三大核心需求被满足后,零重力座椅、车载冰箱反而成了 “多余的负担”。
更关键的是,特斯拉的 “减配” 藏着成本控制的精明:去掉非核心配置,既能维持 33.9 万的定价竞争力,又能通过后续 OTA 升级(比如自动驾驶功能)持续收割利润。这种 “先卖车、再卖服务” 的模式,恰恰击中了愿意为 “长期科技价值” 付费的用户。
国产用户:我要的是 “全能”,不是 “取舍”
而国产六座 SUV 的展厅里,场景完全不同。有家长蹲在后排量空间,算 “装安全座椅后还能不能放婴儿车”;有商务客户反复试座椅按摩,问 “后排大屏能不能连会议软件”。这些用户要的不是 “单一极致”,而是 “一车搞定所有场景”—— 接孩子、跑长途、谈生意,一辆车得兼顾家庭、工作、休闲三重需求。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理想 i8 会因 “电芯品牌” 翻车:国产用户的决策逻辑里,“配置清单” 就是 “安全感清单”。同价位的国产大六座新能源SUV堆出 “空气弹簧 + 后排热石按摩”,不是因为国产车企傻,而是他们太清楚:同价位下,少一个配置就可能失去一个家庭用户。就像深蓝 S09 把 “鸿蒙座舱” 下放到 23 万级,领克 900 加卫星通讯,本质都是在回应 “既要通勤方便,又要长途舒适,还要科技面子” 的复合型需求。
更现实的是,国产车企没有特斯拉的 “品牌护城河”。当用户对 “中国品牌” 的认知还停留在 “性价比” 时,只能靠 “满配” 来证明 “30 万买国产不亏”。就像网友说的:“特斯拉标值 5 万,国产配置得值 5 万,不然凭啥选你?”
两种逻辑:不是谁比谁高级,是市场选出来的
有人说特斯拉 “傲慢”,也有人骂国产 “内卷”,但本质是两种市场策略的博弈:特斯拉靠 “聚焦核心需求” 抢占高端心智,国产靠 “覆盖全场景” 在红海突围,没有谁对谁错,只是选了不同的赛道。
特斯拉的底气来自 “技术话语权”:它定义了电动车的 “核心标准”(续航、加速、自动驾驶),就像苹果定义了智能手机的 “交互逻辑”,用户自然会跟着它的规则走。而国产车企的 “满配” 是无奈也是智慧 —— 在三电技术差距缩小的今天,“配置差异化” 是最快打动用户的武器。就像哈弗 H6 靠 “全系 L2 辅助驾驶” 打赢途岳,昊铂 HL 靠 “后排大沙发” 吸引家庭用户,都是用 “用户看得见的配置” 弥补 “品牌认知的差距”。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需求分野正在让市场更成熟。想买 “纯粹驾驶机器” 的人选特斯拉,想 “一车多用” 的人选国产,甚至出现了 “家里一台特斯拉通勤,一台国产带家人出游” 的双车家庭。没有了非黑即白的争论,反而多了 “各取所需” 的理性。
结语:最好的时代,是你能选到想要的车
当特斯拉 Model Y L 和昊铂 HL 在同一个展厅里相邻摆放,没人再纠结 “33 万该买裸配还是满配”—— 有人盯着特斯拉的续航数据两眼放光,有人摸着昊铂的按摩座椅频频点头。这才是车市该有的样子:不是品牌绑架需求,而是需求决定选择。
或许未来某一天,国产车企也能靠 “核心技术” 摆脱 “配置内卷”,特斯拉也会为了抢家庭用户加上后排娱乐屏。但现在,无论是为 “科技信仰” 买单,还是为 “全场景舒适” 付费,只要消费者能选到自己真正需要的车,这场 “裸配” 与 “满配” 的博弈,就都是好事。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法律顾问
北京市炜衡(福州)律师事务所 赖成龙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