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放在2025年的零跑身上,再合适不过。
它逃过了让威马、哪吒相继陨落的「第二梯队魔咒」,像一道火花突然炸开在同行和用户的眼前,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实现盈利的新势力车企。
最新财报显示,零跑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42.5亿元,同比增长174%;净利润0.3亿元,毛利率14.1%,创公司成立以来新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零跑?
01
瞄准需求,靠性价比占据用户心智
零跑的开局,有点荒诞。
创始人朱江明本是安防行业出身,造车完全是个外行。
外行到什么程度呢,第一款车S01即将上市的三个月前,他才发现,造车原来还得申请资质,不是把车造出来就能卖。
情急之下,他找来长江汽车“借壳”代工,由零跑负责白车身和三电,长江汽车最后的总装,好让S01有个合法身份。
可这辆曲折诞生的双门四座的纯电轿跑,从2019年上市到2022年退市,四年只卖了3000台不到。
于是零跑交出了跨界造车交的第一笔高昂学费,代价是30亿,这几乎让它的资金链处于断裂的边缘。
不过,好在零跑最擅长的就是“及时掉头”,同期同行们都在卷高端化的时候,它早早开始了“以价换量”的路子。
推出的T03,瞄准A0级小车市场,单车售价6.58-7.58万,销量也确实漂亮——首年近万辆,次年突破四万。
虽然每卖一辆车要亏6万多,但它让零跑第一次被更多用户记住,也让其第一次有了“性价比”的轮廓。
真正的转折来自2021年的C11。这台中大型SUV,车长超过4.7米,配三联屏、8155芯片、双叉臂+五连杆悬挂,价格仅15.98万元起,还不到同级别理想L7的一半。零跑摸准了市场的脉搏。
而让它彻底出圈的,是2023年的C16。六座SUV,定位几乎复制理想L7/L8,但价格砍半,直接压到20万以内。消费者干脆给它起了个外号:「半价理想」。
妙的是,零跑不但没急着撇清,反而欣然接受。朱江明甚至自己调侃:“买惯了香奈儿的人,偶尔也会买优衣库。发现没差多少,下次可能就继续买了。”
从营销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心智占领的经典路径:
当时,用户对“理想”的认知已非常稳固——大空间、家庭友好、智能化水平高。零跑以“半价”强势切入同一心智赛道,迅速被记住。
更重要的是,这个标签并不虚:C16仅18万出头的配置,就配了激光雷达、高通8295芯片、后排娱乐屏,第三排空间甚至宽于L8。
“半价理想”打入用户心智后,换来的是销量的极速增长。到今年7月,零跑交付量首次突破5万辆,真正坐稳了牌桌。
02
省出来的「半价」:零跑增长的关键
卖得便宜,还能赚钱——零跑的性价比神话,核心靠的是「全域自研」+「极致效率」。
其自研比例已经超过65%,不仅自己搞电驱控制器、电池包、智能座舱,就连大灯、座椅、音响都纳入自研自产。
这样做大幅降低了对供应商的依赖,更重要的是——成本可控。
平台化和零件共用更是做到极致。C系列车型零件复用率高达85%以上,三车可共线生产,极大降低了生产复杂度与物料成本。
渠道策略上,零跑也极度务实。与蔚来、理想等大面积铺设核心商圈直营店不同,零跑的门店多开在四环外、甚至下沉到县城。
朱江明的要求很直接:每一家店必须自负盈亏,拒绝“形象工程”。结果2025年上半年,零跑销售网络覆盖286城,单店效益同比提升超50%。
内部运营同样极致提效:车型开发周期从28个月缩短至14个月,财务月结从7天压缩到8小时,产线调整周期从行业平均的30天降至7天。
这些“看不见的效率”,最终都转化为“看得见的毛利率”。
03
「半价之后」:零跑的下一场硬仗
凭借极致性价比,零跑在泥泞中蹚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趁势而上,公司已将全年销量目标从50万-60万辆上调至58万-65万辆,净利润瞄准5亿–10亿元,2026年更是剑指百万辆。
但光芒之下,危机依然潜伏。在守住“性价比”基本盘的同时,零跑必须打赢一场更加艰难的“向上突围战”。
按照规划,零跑将在下半年推出高端D系列车型,主攻20-30万元区间,正面迎战问界、理想、小鹏。
然而高端市场仅靠性价比远远不够。零跑亟需构建新的品牌叙事,证明自己不止于“便宜”。
现实挑战已经浮现:“性价比”光环背后,品控问题频发。
据车质网目前可查询的记录,2025年上半年零跑相关投诉达600多起,其中被频繁提及的是T03的电池续航虚标与动力问题、C11车机卡顿与多处异响问题。
另一方面,智能驾驶领域的“代际差距”也逐渐凸显。尽管零跑在智能座舱上表现不错,但在高阶智驾的研发与应用进度上明显落后于华为、小鹏等头部阵营。
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或许都指向同一死结:研发投入不足。
从2019年到2024年,零跑累计研发投入仅76.17亿元,平均每年不足13亿元;同期小鹏的研发投入累计达249.65亿元,理想更是高达340.3亿元——零跑6年的研发总和,甚至不及理想或小鹏单年的研发投入。
04
结语
过去十年,零跑靠“半价”撕开了市场;未来十年,它要靠“半价之后”的品牌力,站到更高的位置。
在冲向百万辆目标的路上,它仍需回答那个最关键的问题:
除了便宜,你还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