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制造业的广阔蓝天下,国产C919大型客机正逐步走出一条独特的“突围”之路。近日,有关C919面临1500架订单需93年才能完成交付的悲观预测,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深入剖析这一数据背后,不难发现,这实则是对产能提升常态的误解。
回顾航空制造历史,波音737在首飞后的前三年仅交付了15架,空客A320的首年交付量同样仅为15架。与之相比,C919自2022年底实现首架交付以来,至2024年计划交付16架,2025年目标更是提升至75架,这一速度已超越了前辈们的初期表现。更重要的是,所谓的1500架订单并非全部迫在眉睫,其中东航的100架订单已明确分批至2031年,且租赁公司的框架协议订单占据多数,实际产能压力远小于数字所呈现。
在上海浦东,一片占地2000亩的土地上,中国商飞的新总装基地正以“双线并进”的模式加速C919的产能提升。一条线专注于复合材料的组装,另一条则致力于航电系统的调试。该基地规划月产10架飞机,预计到2026年即可实现,届时将远超空客天津工厂的历史记录。C919的产能目标逐年攀升,2027年计划达到150架,至2029年更是将突破200架大关。这意味着,C919的年产量将迅速逼近并缩小与波音、空客的差距。
在国产化方面,C919采取了务实策略,核心技术完全自主,非关键部分则进行全球协作。例如,国产T800碳纤维机身壁板在减重与强度上均表现出色,起落架舱门等关键部件也实现了自研。尤为CJ-1000A发动机即将于2025年末完成认证,2027年开始批量装机,届时C919的整体国产化率将跃升至80%以上。这一进程不仅体现了中国在航空制造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彰显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然而,C919的真正挑战在于国际市场的准入。2024年,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专家团队赴上海对C919进行了严格的适航符合性验证,并对其维修体系和应急响应能力给予了积极评价。业内预计,C919有望在2028年获得欧洲适航证,这将为其打开中东、非洲乃至全球市场的大门。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如东南亚,C919的价格优势与卓越性能将引发强烈反响。随着单机成本从6亿元降至4亿元,比空客A320neo低15%,加之在高原性能上的突出表现,C919将对越南、印尼等国家的航空市场构成强大吸引力。
全球航空市场格局正处于重构之中,波音因质量问题和内部动荡而交付量暴跌,空客则订单积压,预计享受长期产能饱和。在此背景下,C919依托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中国,进行原始积累,逐步改写空战格局。据预测,至2030年,C919年产能将达到300架,占据全球窄体客机市场的10%份额。同时,宽体机C929已进入航空公司评估阶段,C939洲际机型的预研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这一系列举措表明,C919正以“窄体+宽体”的双线进攻战略,悄然改变着全球航空市场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