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到深圳搞车路协同试点的新闻,说新能源车充电能快三成,当时正堵在去充电站的路上,手里的方向盘都差点没握稳。这事儿可太戳新能源车主的痛点了 —— 就说上周吧,我在科技园那个充电站排队,四十分钟挪了不到十米,眼睁睁看着前面的车慢悠悠充电,空调不敢开,后背都汗湿了。
到了充电站问工作人员,他们说现在深圳确实在试新东西。南山区那边几个站已经装上了所谓的 "车路协同" 设备,车子快到充电站的时候,充电桩就知道要来了,提前调好参数。"就像你去餐厅提前点好菜,到了就能上桌",师傅比划着解释,"不用等系统启动、不用反复刷码,插上枪就能充"。
说实话我一开始没太明白这和普通快充有啥区别。直到上周末去深汕那边办事,路过那个新建的光储充超充站,才真正体验了一把。你别说,那速度真有点惊艳 —— 屏幕上的续航里程噌噌往上涨,工作人员说这叫 "一秒一公里",充十五分钟就够我跑一周通勤了。站顶铺着一大片太阳能板,师傅说阴天也能用储能电池供电,停电都不怕充不上。
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他们说的 5G 技术。原来车和桩之间得靠网络传话,以前用普通网络总卡壳,现在相当于给充电数据开了专用高速路。就像你玩手机游戏开了加速器,指令发得快、响应也及时。充完电结算的时候,APP 秒出账单,不像有些站要等半天,着急赶路的时候能急死人。
有意思的是,宝安那边的充电站还搞了新花样。有个开网约车的大哥跟我说,他晚上零点后去充电,电费才两毛四,白天高峰时还能把车里的电卖回电网,一度电赚一块多。这让我突然想到,以后充电会不会像现在玩手机套餐一样复杂?得算着时间充、看着电价卖,感觉像在搞金融投资似的。
工作人员说这就是车路协同的一部分,不光车和桩要说话,还得跟电网、停车场都打好招呼。以前总以为充电慢是桩的问题,要么就是车子电池不行,后来才发现,车和桩没说好话、桩和电网不同步,都耽误事。现在用了 5G 切片技术,数据传输快得很,就像几家人同时用 Wi-Fi 却互不干扰。
至于那个 "提升 30%" 的说法,我特意掐了表对比。同样的车在普通站充到 80% 要一小时,在试点站用了四十二分钟,差不多就是三成左右。不过师傅说这得看车型,有的车本身充得快,提升就明显些,"省个半小时吧,足够你去旁边喝杯咖啡了"。
现在深圳的超充站数量据说比加油站还多了。但我总有点担心,技术太复杂会不会容易出故障?上次在高速服务区就遇到桩坏了,折腾到半夜才回家。工作人员拍着胸脯保证,新站都有远程监控,有问题后台能直接断电保护,比以前安全多了。
你们充电时最烦啥?是等太久还是怕充不满?我觉得这技术要是真能铺开,以后出门就不用总盯着续航里程了。不过话说回来,要是大家都用快充,会不会电费又要涨?毕竟 "一秒一公里" 听着就很费电的样子。
反正我打算这周末再去试点站试试,真能少等会儿队、少流点汗,就算只快 20% 也值了。新能源车的方便,不就体现在这些实实在在的细节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