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电|气|创|客
2011年盛夏,刚从上海交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的汤昀,走出校园,步入了上海汽轮机厂设计处的大门。从此,他的职业生涯便与汽轮机紧密相连。在汤昀眼里,汽轮机犹如一座强劲的“心脏”,将热能高效地转换为驱动发电机旋转的机械能。“我的任务,就是让这颗‘心脏’跳得更稳、更久。” 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他深耕技术的执着与初心。
十四年来,汤昀深耕汽轮机核心技术领域,主攻汽水油系统、轴承、辅机及电厂配套系统(BOP)等关键领域。他的办公室抽屉里,整齐码放着20多本奖状证书——其中8个省部级、6个市级,还有7项专利获奖。可比起这些,他更在意用户的反馈和认可:“在项目现场,客户夸我们上海电气的产品好,比我拿奖更高兴。”他常说,技术从不是纸上公式,而是能让机组“少出一次故障、多发一度电”的实在价值。
这些年,凭借在设计领域的积累,汤昀逐步转型至管理岗位,带起一支140多人的团队。而说起近期工作亮点,BOP协同工作平台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众所周知,核电给人类送来清洁能源的同时,一路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立足核电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汤昀带领团队全力打磨BOP技术侧的技术管理体系。从前期的需求调研到中期的流程梳理,再到后期的体系搭建,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开发BOP协同工作平台并不容易,各单位的设计标准不一,数据格式五花八门,开始时简直无从下手。直到平台实现设计统一规范,图纸清晰呈现、修改精准可追溯,他紧绷的神经才得以松弛。如今,平台不仅让电站集团跨单位协同效率大幅提升,更成了核电订单执行的“稳定器”。“4年间累计数据超5000条,日均新增3~5条,”汤昀难掩自豪:“这就是技术落地的力量。”
“技术人从不是孤岛,真正的精妙在于让1+1>2。”这是汤昀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坚信,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你设计的油泵要适配他设计的油箱,他写的接口可以兼容我设计的模块。这种“群体大于个体之和”的管理理念,亦在实践中被反复验证。每周五下午,设计处技术分享会雷打不动举行,“一点课”上,有人分享现场心得,有人提出设计巧思。“一点课”源自日本丰田,如今在汤昀手中“发扬光大”,自这种轻量化学习模式推行以来,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创新不单是灵光一闪,更是把每个人的火花聚成火焰。”
闲暇时,汤昀的生活分明而充实。室内,他常一个人静静窝在书房,沉浸于B站的《人形机器人》视频课程,在他看来,机器人关节润滑原理,与汽轮机的轴承维护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跨界思维,指不定哪天就能用到我们汽轮机上。”他笑着说。
室外,他是丈夫,也是父亲。一家三口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浙江的古道、江苏的山林。这位常年与汽轮机打交道的科研人,却在大自然里寻到了最朴素的解压方式。“不管是登山还是徒步,我和家里人说好了,绝不半途而废。”说这话时,汤昀有股认真劲。这种认真,也悄然融进了工作和生活。小到接受采访时,坚持把麦克风一丝不苟地调整至领口正中央;大到对待汽轮机的每一个技术参数都极致求精。“没办法,大概这就是处女座骨子里的倔强吧。”他摊手一笑,神情里有些自嘲,更有些自信。
今年9月3日,汤昀将迎来第三个本命年生日。他的愿望朴素得令人触动:”工作顺顺利利,家人平平安安。”谈起工作,他语气踏实:“没有捷径,只有实打实地去拼。”而提到家人,他眼角柔和,藏着一丝温柔的期待:“希望妻子准备点小惊喜,不在于贵重,重要的是日常里那一点小小的确幸。”
责编/文字:李敏
摄影:沈黎明
视频:许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