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因债务危机陷入破产重整的兴国集团迎来了发展的曙光:其旗下的重要产业板块汽车零部件(整车线束)产业逐步恢复正常生产,这家扎根毕节15年的老牌民企实现浴火重生,展现出了百折不挠的韧劲。
8月28日,记者在其旗下的贵州绿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玛公司)生产车间看到,汽车线束生产流水线上,工人们忙着裁剪、剥线、压接、组装。恢复正常生产短短一个月,工人便突破500人,这家历经挫折再度奋起的民企活力满格。
五年前,兴国集团因为债务危机破产重整,绿玛公司陷入停产状态。在企业自身发展危机与内外部复杂环境的重压之下,这家民企没有选择躺平,而是积极寻求重生。
这家民企为何如此韧劲十足?
2010年,总部位于重庆的兴国集团来到毕节考察投资,当时这里地处偏远,交通落后,园区刚刚起步,配套设施还没跟上。尽管硬件设施还比较落后,但公司考察团认为,毕节是试验区,拥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于是作出了到毕节投资发展的战略抉择。
签订投资协议后,集团于2010年12月在毕节成立公司,半年内完成平基、建厂,2011年8月28日便实现投产,成为当时毕节经开区(现毕节高新区)第一家投产的企业。“9个月建成投产,这得益于当时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绿玛公司总经理王成友说。
此后,公司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至2014年,累计在毕节投入资金近20亿元,形成了“新能源电动车、车用零部件、新能源照明、绿色人居”四大产业板块。
“快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对后续融资预判的不足,在将大量流动资金投资固定资产、产品研发及市场开发后,短债长用(融资为一年内短期融资)加速了资金链危机。”王成友说,从2018年开始,公司短期债务相继到期,导致公司出现债务危机,各板块业务被迫减弱甚至停产。
深陷债务危机的兴国集团何去何从?是承认投资失败,撤出毕节,还是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公司决策层认真分析后认为,经过这些年发展,毕节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航空、高铁先后建成通车、通航,毕节从过去的深山一隅一跃而成为川滇黔接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区位优势越加凸显。更具吸引力的是,毕节从“试验区”升级成为“示范区”,承担起了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作示范的重要使命,各级各部门对毕节的支持力度有增无减,政策叠加的红利让这块土地充满活力,这里仍然充满发展机遇。
于是该公司决策层决定,重整旗鼓,破茧重生。2020年6月,公司向毕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破产重整申请。历时3年,集团破产重整计划方案通过法院裁定,并得到90%以上债权人支持,破产重整取得成功。
破产重整期间,公司并没有坐着等待,而是积极谋划,为东山再起积蓄势能。先是通过开展“代工生产”,把生产设备租借给业务骨干开展作坊加工等方式,保住主业,留住核心团队。同时将今后的发展目标瞄准新能源“三农”装备领域,与毕节农机研究所合作,围绕贵州地形地貌,主要农作物及农艺,定向开发微耕机、微耕管理集成机和收割一体机等农机设备。紧盯整车出口业务,组建团队开发出三轮车、微卡、微面等出口车型,并成功获得了埃塞俄比亚、埃及、尼日利亚、孟加拉国等非洲及东南亚国家的意向订单。
正是公司破产重整期间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让公司破产重组获得审批通过后,迎来了重生的机遇:因为保住了核心团队,绿玛公司凭借在汽车零部件(整车线束)产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信誉,与重庆民康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由民康集团为绿玛公司采购提供担保,解决资金问题,助力绿玛公司所有订单实行原料采购生产,产品由民康集团负责采购,从而让绿玛公司告别代工生产,走上发展正轨。
“我们的目标是到年底开通15条生产线,工人突破1000人,产值达到1.2亿元。”看着车间火热的生产场景,王成友对公司重生后的发展信心很足。
让王成友底气更足的是,公司的汽车零部件(整车线束)产业还与重庆中昆、贵州机电等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整车整机生产项目正紧锣密鼓进行,预计10月份可投入生产。
浴火重生后的兴国集团发展目标清晰:公司汽车零部件(整车线束)产业板块2026年预计实现产值5亿元;整车整机板块2026年计划实现产值1.5亿元,5年计划实现产值30亿元。
“毕节高新区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高效服务以及在企业招工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是公司能够顶压签前行、破茧重生的重要原因。”王成友感激地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毕节高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