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成都车展的璀璨舞台上,鸿蒙智行以一记漂亮的组合拳,向业界展示了其“五界”产品矩阵的雄浑实力。问界、智界、享界、尚界、尊界五大系列齐亮相,不仅成为车展上的焦点,也为中国智能汽车行业的新动向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注脚。
数据无疑是检验成果的硬道理。鸿蒙智行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截至八月,其累计交付量已突破90万辆大关。问界M9在50万以上高端市场稳坐头把交椅,连续17个月销量领先。辅助驾驶系统的卓越表现更是令人瞩目,累计避免潜在碰撞达215万次,辅助驾驶里程超16.7亿公里。这些数字不仅彰显了“华为技术+车企制造”模式的强大生命力,也让问界M9以月均1.3万辆的交付量,在豪华车市场分得了一杯羹,打破了BBA等传统豪强的垄断格局。
然而,在销量高歌猛进的同时,鸿蒙智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问界M8虽然上市四个月即交付7万辆,但与去年同期的问界M7相比,增长势头明显放缓。这表明,在30万至50万元这一细分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问界在“五界”中的销量占比过高,其他品牌如智界、享界等则显得动力不足。如何平衡各品牌的发展,成为鸿蒙智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鸿蒙智行早已布局差异化战略。在价格层面,从尚界H5的16.98万入门预售价到尊界S800的80万以上旗舰价,覆盖了广泛的消费群体。然而,在25万至35万元这一区间,享界S9T与智界R7的价格存在重叠,尽管两者在配置和性能上各有侧重,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化,但内部竞争仍不可避免。
技术下放是鸿蒙智行提升竞争力的另一大法宝。旗舰车型问界M9搭载的HUAWEI ADS 4智能驾驶系统,迅速应用于16万级的尚界H5上,这一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入门车型的吸引力。然而,这也对智界R7等中高端车型的科技溢价造成了一定冲击。如何在技术共享与车型差异化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成为鸿蒙智行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除了产品本身,渠道和资源分配同样至关重要。华为拥有5000家线下门店,这些门店不仅要展示各种电子产品,还要销售多品牌的智能汽车。问界凭借高销量自然更容易获得展示位,这对其他品牌来说显然不够公平。为此,智界成立了独立的新能源公司,旨在避免线下资源过度向问界倾斜,确保各品牌都能获得公平的展示机会。
研发资源的分配同样考验着鸿蒙智行的智慧。华为车BU每年约100亿元的研发投入,需要在“五界”车型中合理分配。以奇瑞为例,其5000人的研发团队若将更多精力投入高端车型的智能驾驶研发,可能会影响入门车型的OTA升级速度;若侧重基础功能优化,则可能在高端技术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种资源分配的微妙平衡,直接关乎各品牌车型的更新节奏和市场竞争力。
鸿蒙智行以“五界”矩阵和技术优势为基石,在智能汽车市场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要保持长期稳健的发展态势,还需在产品差异化、渠道平衡、资源分配等方面下足功夫。在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中,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对生态技术的整合与应用能力。鸿蒙智行“五界”并行的模式既是其独特的优势,也是其面临的挑战。能否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乘风破浪,还需时间和市场的双重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