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跟随父母出国,成年后回到中国,成长为一个跨国企业的高管。建筑学专业出身的郑陈新,现在的身份是一家西班牙和中国的合资企业——华安钢宝利投资有限公司副CEO,日常工作是与世界各国的客户联络沟通,洽谈合作,以及决策公司大小事务。这样的转折机缘,郑陈新将其归结于2010年,还是大学生的他受聘马德里市政府,被派往上海世博会实习的经历。
在上海世博会当实习生,命运齿轮悄悄转动
郑陈新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钢宝利集团(Gonvarri)创始人画像。这是一家西班牙家族企业。西班牙正是郑陈新成长的地方。
郑陈新在分享会讲演(受访者供图)
郑陈新出生于浙江丽水。小时候,父母在海外拼搏,他由爷爷奶奶带大。8岁那年,郑陈新随着父母一起移居西班牙。
2010年,郑陈新在马德里读大五(建筑学本科五年制),恰好赶上上海举办世博会,马德里市政府招了18名实习生到上海的展馆工作。
“这次实习让我认识了关系特别好的一位姐姐,后来成了同事。”郑陈新说。这位小姐姐当时已经大学毕业,并获得西班牙钢宝利集团外派上海的工作岗位。几年后,随着业务的拓展,钢宝利集团与日本住友合作,准备在中国再建一座工厂。这位姐姐向集团引荐了建筑学出身且精通中文和西班牙语的郑陈新。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中国连接世界、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次盛会,同时也给予很多人走上事业新通道的门票。在此之前,郑陈新本想在国外定居,经营一家西班牙的建筑事务所,并借助自己的西班牙背景和中文母语优势拓展中国业务。“在世博会工作过后,我的想法就不一样了。因为我看到,在上海的一周,能完成在欧洲可能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的事。”
世博会期间,上海高度浓缩的生活和工作节奏,给勇于挑战的年轻人以无限的吸引力。郑陈新很快做出取舍。
感受“中国速度”给事业带来的推力
2013年,郑陈新入职钢宝利,作为项目经理,负责中国工厂的建设。他将这段时间的自己比作“浓缩版的建筑师”:“国外的同学预期15年甚至20年才能建成的工程,我运气好,只用了3年就建完了。”
第5个工厂完成时,集团大致已完成在中国的建设布局。集团告知郑陈新,作为企业人才,他可以选择在企业内部转岗。
恰逢此时,中国的汽车行业蓬勃发展,他听从时任集团亚洲区CEO的建议,决定在企业内转岗为商务人员。不久,郑陈新被派往钢宝利集团与中国的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VAMA)合资成立的华安钢宝利投资有限公司。身份的转换,让郑陈新有了更多的机会广泛接触不同的业务。2022年前后,34岁的他跻身管理层。
郑陈新感受到“中国速度”给公司发展带来的推力。他举了公司一个汽车零部件生产流程的案例。“汽车有很多小部件是由更小的零件组装而成,过去需要汽车厂家自行验收零件、组装,容易出错。”而华安钢宝利对零部件组装流程进行改进,直接向客户提交整体部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也降低出错概率。
“这件事我们同样在国外推进,但显然中国走得更快。”郑陈新表示,中国的产业链正像一个加速实验室,能够快速地将海外的创新成果投入市场并获得反馈,并反哺一线研发。
2023年,郑陈新从管理层晋升为华安钢宝利投资有限公司副CEO。岗位的变化让他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企业决策至关重要,对个人成长也是一种快速提升。”郑陈新表示。
事业的稳步发展,让他有更多时间、精力放在上海太太和孩子身上。业余时间,郑陈新会去登山、旅行。他喜欢射箭运动,前段时间,他参加了一个射箭比赛,太太还帮他在社群里拉票。
郑陈新与朋友参加射箭运动(受访者供图)
郑陈新在登山(受访者供图)
从中国前往西班牙,又从西班牙回到中国,兜了一圈,但郑陈新说,这并非简单的“回到原点”。“因为中国在变,一切都是基于当下的选择。”
特约撰稿: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