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汽车正在悄悄学会读心术。它先在你打哈欠那一秒把空调调低两度,再在你下班前十分钟把常去的地下停车场空位图推送到仪表盘,等你上车,它甚至已经替你点好一杯冰美式,取餐码同步到车窗玻璃的二维码。这不是科幻预告片,而是斑马网络已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里写明的日常场景。阿里系今年最安静的一次资本动作,就这样被一辆会“抢单”的智己L6提前剧透。
故事的开头很“二代”。2015年春天,阿里和上汽合资砸下10亿元互联网汽车基金,斑马网络诞生,取名就自带公路电影感。别人创业先跑市场,它出生自带订单:上汽既是股东又是最大客户,2024年仍贡献近四成营收。七轮融资下来,总吸金超过90亿元,最后一轮估值210亿元,硬是把“烧钱”写成了“印钞”。
真正让资本买单的,是那块藏在仪表台深处的操作系统。别小看这片代码,它决定了一块屏幕能不能像手机一样年年升级,决定语音助手到底听懂的是命令还是情绪,也决定车企将来卖车是一次性生意还是终身订阅。斑马把这套系统做成了车规级“安卓”,兼容高通、地平线、英伟达等主流芯片,OTA更新像给车打补丁一样顺滑。2024年,这项收入占到公司总营收八成以上,毛利率稳稳站在55%的高位,现金流健康得让同行眼红。
赛道比利润更性感。中国车主正经历一场座舱革命,功能从收音机进化到“懂你”的AI伙伴,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1290亿元膨胀到2030年的3274亿元,软件部分增速更快,年均19%。换句话说,硬件卖一台少一台,软件却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斑马抢跑的秘诀是把AI塞进每一次交互:摄像头识别疲劳,毫米波雷达捕捉手势,云端大模型分析日程,系统再反向推送服务。车主还没开口,需求已被预判。投行把这种能力翻译成财务语言——订阅费、增值服务费、生态分成,想象空间直接拉到天花板。
竞争格局像一场短跑冲刺,却只剩五名选手还在镜头里。华为、科大讯飞、德赛西威、斑马,再加一个随时可能发力的比亚迪自研。五家合计市场份额不到27%,斑马以7.8%暂居第一。它的护城河有三道:一是国内唯二完全自研的汽车操作系统,代码掌握在自己手里;二是从底层OS到AI算法再到云端服务全栈打通,车企不用东拼西凑;三是把外卖、支付、停车、充电桩全部装进车机,形成数据闭环。别人卖系统,它卖生态,毛利率自然高出一大截。
最有画面感的是外卖场景。斑马和饿了么把点餐入口嵌进车机,用户说一句“老规矩”,系统根据常点店铺、实时路况、目的地自动下单,预计到达时间同步给商家。车主到写字楼地库,一杯咖啡刚好递到车窗边。这套闭环让斑马的车载平台一年长出180多个原生应用,2024年平台服务收入虽然只有7亿元,但增速超过60%,三年后有望摸到50亿元。资本市场最爱听的故事,从来不是卖多少硬件,而是把一次性消费变成终身提款机。
财务数据像一条缓坡。2022年收入8.05亿元,2023年涨到8.72亿元,2024年轻微回调到8.24亿元,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高毛利的软件收入占比逐年上升,硬件一次性项目减少,经常性收入更稳。上汽订单占比从54%降到38%,再回升到47%,说明斑马正在把鸡蛋放进更多篮子,风险开始分散。招股书里最打动投资人的一句话是:未来三年,软件收入复合增速不低于30%。在汽车行业平均毛利率跌破10%的今天,这句话等于亮出了印钞许可证。
风险也写得直白。车企自研操作系统来势汹汹,华为鸿蒙车机用鸿蒙生态降维打击,比亚迪干脆把自研系统装进每一辆新车。斑马的应对是把“开放”做成标签:系统开源、接口开放、生态共享,先让中小车企用得起,再靠数据和服务收费。另一个变量是大模型。阿里通义千问已经上车内测,下一步能否把GPT级别的对话体验搬进座舱,将决定斑马能否在下一轮技术迭代里继续领跑。
上市钟声还没敲响,斑马已经提前把未来写进方向盘。对阿里来说,这是一次低调节点,却可能带来高回报退出;对车主来说,车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而是随身秘书、外卖员、充电桩导航员;对行业来说,操作系统一旦统一标准,智能汽车就会像智能手机一样爆发应用生态。当汽车开始学会“察言观色”,最先抢到驾驶座的,永远是把代码写进人性的那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