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嘀嗒出行 2025 年上半年收入同比暴跌 29.1%,仅为 2.86 亿元,其中占比 95.9% 的顺风车业务收入下滑 29.4%,净利润锐减 85.8%。而更让用户焦虑的是 —— 越来越多的订单石沉大海,无人问津。
嘀嗒的收入塌方,根源在 “单腿走路” 的业务结构。顺风车占比超九成的模式,使其对市场波动毫无缓冲能力 ——2025 年该业务收入从去年同期 3.9 亿元跌至 2.75 亿元,直接拖垮整体营收。
从行业看,嘀嗒的下滑是顺风车转型的缩影。作为顺风车市场的主要玩家,其跨城订单占比高达 60%,但在政策限制和成本高企的双重打击下,依然难掩颓势。财报显示,其上半年交易总额 26.08 亿元,订单总数 4320 万单。
资本退潮、监管收紧下,行业从 “规模扩张” 转向 “质量竞争”,但嘀嗒 3.95 亿注册用户、1990 万认证车主的庞大基础,没能转化为有效订单,暴露匹配效率不足。
这场出行危机的背后,是政策红线与经济成本的双重挤压。顺风车明确规定每日每车派单次数不得超过两次,且费用仅限分摊能耗和路桥费,不得按时间计费。这意味着曾经靠多接单补贴油钱的司机们,如今最多只能接两单,职业顺风车司机几乎被彻底劝退。
这些措施虽然打击了职业司机,却也导致运力大幅萎缩,形成 "乘客打不到车,车主不愿接单" 的死循环。
与此同时,油价的 "过山车" 行情让私家车主望而却步。
2025 年 1-8 月,国内汽柴油经历 17 次调价,其中 6-7 月累计上涨超 6.7 毛 / 升,92 号汽油一度突破 7.1 元 / 升。
而顺风车价格却一路下降,每公里两毛的单价甚至低于电动车充电成本。当顺路变成 "亏本买卖",越来越多车主选择 "宁可空跑也不接单"。
曾经 "你省点钱、我省点油" 的共享初心,如今演变成司机挑单、乘客加价的博弈场。杭州乘客赵女士就遭遇过司机当面嘲讽:"打顺风车这点钱,不如去挤公交";
更多用户发现,明明勾选 "愿分摊高速费",却被司机要求 "要么全包高速费,要么再拼两个人"。
这种扭曲源于市场生态的破坏。深圳职业司机吴师傅坦言:"真顺路的车主早被气跑了,现在路上跑的全是吃这碗饭的职业司机"。他们用三个手机同时接单,靠超载、绕路、强制加价牟利,而平台对 "真顺路" 的判定模糊,让这种乱象有机可乘。
顺风车的本质矛盾在于:如何在 "非盈利" 定位与司机收益间找到平衡。顺风车本应承担的分流功能不应因供需失衡而失效。